橫眉冷看:金庸應得諾貝爾獎

諾貝爾文學獎的十八名評審委員中,最熟悉華文世界的是瑞典學者馬悅然先生,香港某大學的中文系教授曾當面向他推薦金庸,但得到的回應是,諾貝爾獎不考慮通俗文學。

或許是諾獎的評審委員尚未透徹了解中國文學。中華文化的特質就是雅俗共融,上下不分。《詩經》被譽為中國文學最早的經典,大部分的精品也不過是來自民間唱詠、里巷歌謠。全書開首的第一篇《關雎》,大家琅琅上口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它的作者說不定就是陳冠希一類的人物,閒來蹲在街旁去挑逗少女,並脫口而出唱誦了這首追女名作,但在中國文學上便成了經典中的經典。

至於《三國》、《水滸》、《紅樓》,更是說唱式的通俗文學,但在中文世界裏,偏可登堂入室,表現出難以逾越的藝術成就。

馬悅然等人未必知道,金庸的小說行文流暢、節奏明快,絕無惡性歐化的語言沙石,寫出的是地道、正統的中式語文,論文字駕馭的能力,並非高行健和莫言所能比擬的。

更難得的是,金庸小說善於為人物塑型,他筆下的郭靖、黃蓉、楊過,甚至小人物如裘千尺、柯鎮惡、趙錢孫等人都能鮮蹦活跳、如見其人,論形象刻畫的深度,絕不遜於歷史上最成功的小說人物諸葛亮、關雲長、王熙鳳等角色。可惜,中國當代所謂殿堂級的小說名家莫言、高行健、王安憶、白先勇,他們偏偏就創造不出一個家喻戶曉的小說人物。

人物是小說的靈魂,金庸卻是最善於創造靈魂的人物。

陳偉強 理大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