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危機人禍起 應變機制須檢討

一百五十噸聚丙烯膠粒墮海,造成生態危機,事件發生兩個星期,港府才姍姍來遲公開交代。署理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承認,當局處理事件有不足之處,現已發動四個政策局、共七個部門處理善後事宜,由海事處、食環署及康文署負責清理海面和陸上的膠粒,多個紀律部隊提供協助,而食物安全中心及環保署則負責進行風險評估。

這宗突如其來的生態事故,引起全城關注,令人聞膠色變。今次事件暴露港府危機應變的種種問題,反應遲鈍、延誤公布、處理不力、各自為政、互不協調,可謂烏龍百出。最令人難以接受的是,海事處早於上月二十四日已接獲膠粒墮海報告,卻掉以輕心,僅按程序通知港口使用者了事,直到兩日後多個水域發現膠粒,才如夢初醒,匆忙跟進,白白錯過清理污染的最佳時機。港府漫不經心,與市民自發到沙灘清理膠粒形成強烈對比,足證市民的環保意識遠遠勝過高官。

港府亡羊補牢,急謀善後,遲到好過無到,惟市民仍有不少疑慮。事實上,今次墮海的膠粒共有一百五十噸,當局至今只清理七十多噸,到底剩下來的一半膠粒如何處理,如何追究相關責任,仍是未知之數。有環保團體擔心,近日不少市民自發參與清理,收回大量膠粒,若全部倒入垃圾堆填區,隨時要花一百多年方可分解,造成另一場生態災難。在此情況下,當局不僅要發動政府部門合力跟進,亦要與環保團體加強溝通,安排回收商接收膠粒,以免顧此失彼,衍生另一個問題。

當局強調膠粒無毒,對漁業及食物安全影響不大,可惜依然無法釋除市民的疑慮。事實上,膠粒不易分解及溶化,雖然本身無毒,卻會吸收毒素,而且隨水漂散,已有多個魚排受到污染,甚至有市民吃到「膠粒魚」。為安全計,飲食業已經暫停採用本地海產。正如學者指出,膠粒污染可大可小,到底有多少受污染的海產流入市面,多少已被市民吃掉,會對健康造成多大影響,根本沒人說得準。人心惶惶之際,當局與其空口強調海產安全,倒不如加強檢驗工作,以釋眾慮。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去年底,美國加州亦曾發生膠粒污染海洋事件,當地政府要求涉事的塑膠廠出資在岸邊放置大型筲箕,利用潮汐漲退篩走海中膠粒。反觀今次香港發生類似事件,整個社會付出極大代價,但涉事船主、貨主及生產商銷聲匿迹,至今沒有出來交代事件,遑論承擔責任。我們認為,當局必須參考外國做法,查清事件原因,釐清法律責任,追索賠償,以捍衞公眾利益,不能就此不了了之。

過而不改,是為過矣。當局處理今次事件不力,承認過失固是應有之義,而更重要的是吸取教訓,除了做好善後工作,亦要提升環保意識,全面檢討及改善應變機制,以免重蹈覆轍。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方互動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

搵樓18即睇最新樓價走勢、最全面地產新聞及筍盤情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