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古今:中共黨人典範轉移

中共現有八千萬黨員,今天是其創黨人陳獨秀七十年的忌日。陳是在極孤苦不得意的情況下病逝,大概也不太會被當今的黨人惦記,他畢竟是中共黨史上甚有爭議的人物。

陳主編《新青年》,提出「德(民主)和賽(科學)先生」口號,和胡適並肩發起新文化運動,齊領風騷,盛名堪比較早的康有為、梁啟超,影響無數年輕人。陳很快轉向左傾,和李大釗合組中共,長年擔任黨的一把手,至國民黨血腥清黨後,乃因和「托派」過從甚密,被第三國際勢力排擠而致開除黨籍。他兩度坐了國民黨的監,長、次子延年、喬年皆於二十多歲時因身為黨工被捕殺,二人之名取得何其不巧。抗戰初,陳發表近似失敗主義的論說,甚不受時人所喜。他的「最後意見」文集,對所謂資產階級的民主政治作出否定的否定,重予肯定,以其內容與無產階級的民主乃同一套,只是實施範圍廣狹不同。

陳的覺悟令他能對史太林體制的弊端有超時代的遠見,蘇聯果然垮了台。只是內地迄今仍未脫離史體制,陳作為黨先賢在思想工作上的努力不能開花結果,實屬弔詭。更重要的是,今日眾多吃香喝辣的黨人們,實應好好重溫黨史,對當年拋頭顱灑熱血、有犧牲無享受的黨先人致敬,再檢討自己何德何能堪配榮寵。

盧卡爾 美國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