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筆錚錚:誰能幹事 朝廷用誰

了解香港政治發展史的人都知道,○五年曾蔭權取代「忽然腳痛」的董建華出任特首,說得好聽些,是「臨危受命」;說得不好聽些,是朝廷找不到更合適的人,那時擔任財政司司長的唐英年還嫩,「論資排輩」只好讓政務司司長曾蔭權先上去。因為比較勉強,朝廷也一直在觀察曾蔭權當上特首後的表現。

經過若干時期的觀察,朝廷對曾蔭權愈來愈失望,一些朝廷交代他做的事情,他一直拖拖拉拉或陽奉陰違。例如○八年國民黨馬英九上台執政,重拾「九二共識」,兩岸關係有了突破性發展,在這個「大好形勢」下,朝廷希望香港特區政府「能乘這股東風」,令港台關係也能向前邁進,這對鞏固兩岸和平發展關係也有重要幫助。然而,曾蔭權對此很不積極,工作很難展開。這時,梁振英率「專業人士」代表團訪台,上上下下做了大量工作,遂促使港台建立了「半官方」的經貿文化交流機構,港台關係也有了突破性發展。

這件事,朝廷對梁振英很滿意,曾蔭權相形見絀,跟在曾蔭權屁股後面的唐唐也相形見絀。梁振英很能辦事,給朝廷再次留下深刻印象,而且這個時候「王儲」習近平已經熟悉掌握香港工作。

正是這些因素的存在和變化,令梁振英發現自己有希望可以和唐英年「爭一爭」,而朝廷對梁振英也從完全不「考慮」當特首到逐漸可以考慮。事實上,朝廷在「重用」何人當特首問題上,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梁振英早和朝廷有很深的淵源,又能在關鍵時刻幹成事情,而唐英年始終扶不起來,能力和才幹不見增長,民望又一路下滑,對比之下,朝廷對唐唐的信心和偏愛難免要發生變化。

對此,唐唐醒悟得很晚,他不知道自己在朝廷那裏已經失分,他的政治敏感度相當低。

傳媒人柳太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