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攻略:海洋污染無邊界

顧問老師:歐陽凱琳

「呠」一聲,近千個健兒跳入維港海中,游呀游,向對面岸前進。有人說,地球是圓的,不停的游,就可以環繞地球一個圈。誰不知,隨着發達國家的高速發展,工廠污染物、電子垃圾和有毒廢料,亦如渡海健兒一樣,游呀游,游到了世界的每一個角落。海洋無邊界,各國要阻止污染之潮湧入,單憑一己之力,能否獨善其身?

Q:復辦渡海泳,對今日的香港有何意義?

A:昔日,本港欠缺公眾泳池和康樂設備,渡海泳是全民參與的大型康體盛事,成為現時老一輩港人的集體回憶。今天,康體設施發展完善,渡海泳未必能回復舊日風光,但這活動回歸,標誌着維港水質改善,看出環保工作成效。而且,渡海泳對年輕一代是新鮮事,復辦可吸引他們留意,從而鼓勵他們更關注維港水質。

Q:內地工業污水、垃圾大量湧入,污染香港水域,港府是否難以處理?

A:內地的工業廢料是本港空氣和海水污染的主要源頭,要改善環境問題,香港單方面的環保工作難見成效,但港府無法管制內地排污。早前藍天行動提出,港府會聯絡珠三角有關當局,鼓勵他們控制污染,但此舉並無約束力。由此可見,港府對內地污染源頭的對策相當有限。

Q:富有的已發展國家,將高污染工廠及垃圾搬到貧窮國家,這種跨國污染是否不妥?富有國家有責任承擔污染惡果?

A:跨國污染是不道德的商業行為,發達國家製造污染,將有毒的電子廢料傾倒內地和東南亞國家,但落後地區沒有足夠技術或設備妥善處理污染物。有毒和致癌的重金屬落入水源和泥土,對當地的人命和環境造成嚴重損害。而且,發達國家有責任和更好的人才、設備和技術,將工業廢料的傷害減低。

延伸思考

1.香港工業活動日減,但家居及食肆污水成為主要的海水污染來源,政府如何將水污染的程度減至最低?

A:政府會從工業和家居兩方面收取排污費,此措施以「污者自付」作原則,要污染者付出金錢,為作為環境傷害負責,利用經濟誘因吸引市民減少排放污水。但當大眾習慣支付排污費,提醒和阻嚇作用亦隨之減弱。所以,政府能從教育著手,從小灌輸珍惜食水,減少污水的環保觀念,方為長遠策略。

2.政府投入巨額公帑淨化維港,但又要增加排污費收回成本,淨化維港是否市民及政府應有的責任?

A:市民及政府對淨化維港均有責任,但政府必須以身作則,並提供有利環境予環保工業生存,協助市民實踐環保生活。政府可參考日本和台灣等地,投放資源研發新方法,更妥善處理廚餘和食肆污水。而政府的填海工程亦是維港污染的主因,工程翻動海床淤泥,填海後的海岸線變得平直,而且維港愈填愈窄,造成污染物推積,維港水質變差。故此,政府要有效改善維港水質,應先做好城市規劃,不應短視地為了土地供應,犧牲維港的生態環境。

網上專頁:on.cc/sunstudies

聯絡電郵:studies@on.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