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筆錚錚:問責制廢行政會議武功

香江實行高官問責制後,所有問責局長、司長都成了行政會議成員,除了他們之外,行政長官還委任了一些「社會各界人士」進入行政會議。大家都是行政會議成員,但權力「含金量」大為不同,這對政府決策和施政造成影響。

香江府衙一些政策和法案的制訂皆出自各政策局。政策局長會把制訂好的政策、法案拿到行政會議「集體討論」,通常這些討論不痛不癢,因為時間倉促,多數成員沒有時間仔細閱讀。

另一方面,「非問責局長」的行會成員一般認為,既然是問責制,問責官員對自家制訂的政策自然負有政治責任,「別人」就不好再多說甚麼,自己不負責任又「過問」太多,提出修改意見,對該問責官員「不公平」,因為人家若接受了你的意見,推行時出了問題,你又不負責任,似乎不大好。故此,「非局長成員」多數選擇「少說為妙」。

此外,各問責局長只守住自己的二畝三分地,不對別人的「政策」多說甚麼,名曰「相互尊重」,實為「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各自為戰。

行政會議的組合及運作就是這樣一個狀況,故我們看到它幾乎成為一個無用的組織架構,起不到領導決策的作用,起不到「戰鬥堡壘」的作用,完全不像「內閣」,和港英時代的行政局不可同日而語。因此,問責制不但破壞了公務員體制運作,也廢了行政會議武功。

柳太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