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鐵賺到盡 港府袖手觀

  • 衣食住行樣樣加,小市民早已被壓得喘不過氣,詎料屋漏偏逢連夜雨,去年勁賺一百二十億元的港鐵連續第二年啟動可加可減機制,宣布六月起加價百分之二點三。不難想像,港鐵作為全港最主要公共交通工具,今次帶頭加價,其他公共事業機構勢必爭相倣效,新一輪加價潮一觸即發。

    東方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說來諷刺,可加可減機制原意是讓公共交通票價隨經濟大環境調整,可以加亦可以減,豈料「生不逢時」,○六年實施時通縮已過,通脹重臨,結果可加可減變成「只加不減」,弄巧反拙,市民未見其利,只見其害。

    更不堪的是,對於港鐵連續兩年加價,港府非但袖手旁觀,反而替港鐵百般辯護。運輸及房屋局聲稱,兩鐵合併後,港鐵票價根據客觀而透明度高的機制調整,已反映本港宏觀經濟狀況及市民的負擔能力。沒錯,港鐵平均每程加價一至二毫,表面看來不痛不癢,但小數怕長計,對基層市民的影響絕對不容小覷,有乘客坦言,將考慮轉用其他公共交通工具。再說,在機制以外,港鐵在調整票價方面尚有正負百分之五的彈性,以去年為例,東鐵部分過境路線的加幅,就遠高於平均水平,所謂反映市民負擔能力,從何談起?

    在當前通脹熾烈、加風四起的形勢下,港府仍然縱容公交機構爭相加價,推波助瀾,火上澆油,固然荒謬絕倫,而港鐵連年賺大錢,仍然不斷向市民荷包開刀,飛擒大咬,足以證明所謂可加可減機制,根本沒有考慮有關公交機構的經營狀況以及市民的負擔能力,實在是咄咄怪事。

    當然,如果港鐵是一家普通商業機構,在商言商,謀求最大利益,人們倒也無話可說,問題是港鐵乃本港最大公共交通機構,每天乘客多達四百萬人次,況且政府是大股東,豈能與普通商業機構相提並論。令人失望的是,每次有公交機構申請加價,港府不是藉口「市場行為」,就是用「商業決定」為擋箭牌,把本身的責任推得一乾二淨。未知是否這類官話說得實在太多,早已不能服眾,當局今次除了合理化港鐵加價外,還煞有介事敦促港鐵因應營運狀況,盡量向乘客提供優惠。

    對此,港鐵方面拒絕作出具體承諾,僅重申現有優惠每日惠及一百二十萬人次,其實,只要看看港鐵連延長長者乘車優惠尚且要討價還價,不情不願,還能指望其自覺負起社會責任嗎?

    不管怎麼說,港府作為大股東,對港鐵年年加價竟然擺出一副愛莫能助、無能為力的姿態,不僅令人莫名其妙,也是極不負責任。正如有立法會議員指出,港府可考慮利用港鐵的地產收益,成立票價穩定基金;也有人建議港府將港鐵私有化,然後大幅減價,迫使其他交通工具跟隨。有學者則建議回購鐵路、巴士及渡輪等資產,再以專營權模式批出予私人機構營運,讓政府重掌釐定票價大權。可見穩定公共交通票價,辦法多的是,就看當局是否真的以民為本。

    悠悠萬事,民生為大。穩定公共交通票價,協助市民抗擊通脹,港府責無旁貸。與其坐擁金山銀山卻用不得其法,派錢派到社會分化再分化,民怨沸騰再沸騰,為甚麼不做點惠民的實事呢?

    Money18 新功能「18好路數」為你預測心水股票升跌機會率

    感謝您瀏覽東網。請按入詳細閱讀本網站所載之使用條款及細則私隱政策聲明,並須確定您同意接受有關條款及聲明的約束才可繼續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