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躉移位危危乎 路署懶理必出事

一之為甚,豈可再乎!本報上月揭發東區走廊橋躉移位,引起全城關注,想不到市民驚魂未定,又爆出同類事故。

本報記者發現,接連沙田和馬鞍山的天橋,啟用僅二十年已「甩皮甩骨」,其中位於石門的交匯處,更見石屎剝落、鋼筋外露、石壆有罅隙、橋躉泥土幾近「偷空」、橋底地面甚至出現可容一人的大窿等狀況,觸目驚心。更不堪的是,路政署先是輕描淡寫,繼而偷偷補鑊,進退失據,毫無章法。

有工程師形容,上述路段由外至內都破損不堪,部分罅隙超過二十毫米,遠遠超出一般預留給橋身冷縮熱脹位置的闊度,當局必須盡快灌漿補救,並安裝沉降、傾斜及地下水位監測儀,阻止問題惡化,否則的話,再過兩、三年恐怕會危及結構穩固性,後果堪虞。其實,毋須專業人士評估,普通市民也能一眼看出問題所在。有居民表示,「見到條橋好似甩皮甩骨咁,經常揸車經過,真係心驚驚」;亦有地區人士反映,今年初罕有地發生兩次爆水管,懷疑與水土流失、地面沉降有關。

儘管事態嚴重,路政署的即時反應並非採取補救措施,而是撇清責任,強調署方每六個月檢查天橋結構,如發現有損毀,會即時安排維修,又形容接縫位有輕微伸縮或移位,都是設計之內,無不尋常情況,明顯是想淡化事件。等到事件曝光,引起輿論關注後,路政署昨日才突然聯同警方及運輸署視察現場,並派員修補橋躉數個大窿,及修復橋底石屎剝落的外露鋼筋。

亡羊補牢,未為晚也,問題是,路政署連補鑊也甩甩漏漏。有工程師指出,有關做法於事無補,應該深入勘察,測試是否因水土流失而影響天橋結構。更何況,一般行車天橋使用超過三十年以上才會出現橋躉沉降、橋底地陷及石屎剝落等情況,但石門交匯處僅二十年歷史便問題叢生,難道都在「設計之內」,難道都是「尋常情況」嗎?

今次路政署的反應,與東區走廊事件可謂如出一轍。當時署方一方面聲稱「唔會咁小事就公布」,並強調只屬輕微移位,另一方面卻緊急煞停附近的中環灣仔繞道挖掘工程,令人懷疑事不尋常。事實上,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已是政府部門處理危機的慣技,例如康文署曾強調本港大樹沒有問題,結果發生赤柱塌樹殺人慘劇;去年初馬頭圍道塌樓慘劇前,屋宇署何嘗不是口口聲聲說樓宇結構沒問題?路政署今次的辯解到底有多可信,不能不令人懷疑。

不管怎麼說,大型行車天橋使用者眾,一旦出事,後果非同小可。近年內地發生多宗行車大橋倒塌事故,美國明尼蘇達州亦曾發生類似意外,釀成重大傷亡。其實慘劇並非無迹可尋,部分涉事大橋曾發現裂縫,可惜當局麻痹大意,錯失了預防先機。血的教訓當前,路政署豈能不慎。

短短一個月內接連有兩條行車天橋出現結構問題,已為本港道路設施安全敲響了警鐘。路政署當務之急,除了採取必要補救措施外,更要全面檢查全港主要交通幹道,及早清除安全隱患。天下之事,以為無足慮,則必有大可慮者。路政署若繼續闊佬懶理,掉以輕心,遲早橋塌人亡。

Money18 新功能「18好路數」為你預測心水股票升跌機會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