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暈而風,礎潤而雨,內地物價不斷上漲,其實早有先兆。今年以來,內地接連發生乾旱、高溫及洪水等自然災害,導致不少地方糧食產量大減,加上不良商人囤積居奇,出現「蒜你狠」、「豆你玩」、「玉米瘋」等炒賣現象,使糧食價格一漲再漲,為新一輪通脹掀開序幕。
除了內地糧價飆升,外圍情況同樣令人憂慮。受旱災及山林大火影響,全球主要的小麥出口國俄羅斯穀物歉收,俄國政府宣布暫時停止糧食出口。此外,加拿大受大雨影響,小麥產量料創二○○二年以來新低;澳洲的小麥產地遭遇乾旱,產量減少……多個主要糧食出口國相繼出事,令國際糧食價格大幅上揚,香港很難獨善其身。
事實上,即使新一輪糧食漲價潮還沒殺到,香港的通脹周期早已展開。本港六月份整體消費物價指數已達百分之二點八,僅稍低於內地,所不同的是,內地打工仔的收入不斷增加,而香港的經濟環境持續疲弱,基層大眾面對「人工不漲物價漲」的雙重打擊,苦不堪言。
令人失望的是,面對通脹不斷升溫,港府不但沒有及早綢繆,推出紓緩措施,反而縱容公共事業帶頭加價,掀起一片加風,令通脹火上加油。年初以來,隧道、港鐵、巴士、專線小巴、電費、煤氣、公屋租金等民生收費已先後加價或正申請加價,令升斗市民的生活負擔日益沉重。
反觀其他國家及地區,為避免通脹惡化,已紛紛推出因應措施,部分國家甚至已開始加息壓抑通脹。然而,由於港元與美元掛鈎,息率不在港府控制之內,所以透過加息壓抑通脹此路不通,剩下來可以做的就是盡可能推出紓困措施,可惜迄今仍不見當局在這方面有任何動作。有學者預測,為了對抗通脹,內地很可能加快人民幣升值,此舉勢將進一步推高香港食品進口價格,加劇通脹,到年底,本港通脹率可能升至百分之四至五,重返○八年高位。
在全年財政遠比預期理想、庫房水源充足的情況下,要求當局抗脹紓困、還富於民,已經成為社會普遍共識。當局聲稱十月發表的施政報告重點會放在經濟及民生方面,這會不會又是一張空頭支票,很快就可揭曉。
臨禍忘憂,憂必及之。在應對通脹方面,香港曾經歷過慘痛教訓,○七年至○八年香港通脹節節攀升,由於當局後知後覺,欠缺危機意識,太遲推出紓困措施,令物價升勢一發不可收拾,市民怨聲載道,乃至演成「愈派糖民怨愈高」的荒唐劇。如果港府不懂吸取前車之鑑,及早推出紓緩措施,類似的場面必然再次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