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6/2010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兩岸融合開快車 香港依然等運到

隨着兩岸經貿關係愈走愈近,香港的橋樑角色逐漸淡化。商談多時的《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昨日在重慶簽署,標誌着兩岸經貿正加速融合,也標誌着香港邊緣化危機已迫在眉睫。

去年兩岸實現三通時,港府官員老神在在,聲稱短期可能對香港有影響,長遠則有利,今次兩岸簽署ECFA,港府還能如此樂觀嗎?事實上,只要細看兩岸簽署的協議內容,相信港府一定樂觀不起來。ECFA涵蓋十二項合作範疇,雙方將逐步消除貿易壁壘,在未來兩年內撤銷兩岸合共約八百項貨品的關稅;此外,雙方同意在不遲於協議生效六個月內就貨物、服務貿易建立適當的投資保護機制展開磋商。可以看到,ECFA猶如為兩岸經貿融合開動快車,其優惠比香港的CEPA有過之而無不及,也就是說,香港已沒有甚麼優勢可言,中介角色一去不復返了。

事實勝於雄辯,數字最能說明問題。自兩岸三通以來,訪港的台灣旅客銳減三成,去年香港與台灣貿易總額僅有二百九十五億美元,對比○八年的三百一十六億美元,下跌近百分之七。雖然有人認為港台貿易下降是因為金融海嘯所致,但事實顯然不是這麼簡單,兩岸直接往來,香港的中介角色名存實亡,似有若無,經貿不受影響才怪。

港府的樂觀態度,無非是基於他們對本港金融業的憧憬,認為香港金融制度完善,可以吸引更多兩岸企業來港上市集資。可惜,這不過是當局一廂情願的想法而已,上海已被國家定位為國際金融中心,一旦金融制度及架構漸趨成熟,台商大可直接在上海上市,根本毋須捨近求遠來港。再說,ECFA簽訂後,台灣及內地金融企業可以直接到對岸設立辦事處,到時候香港恐怕只能孤芳自賞,顧影自憐。

其實,香港的CEPA已簽訂七年,比兩岸的ECFA先行了好幾步,如果港府能夠把握先機,積極跟進,發揮協議的最大效用,香港當可佔盡優勢。令人失望的是,雖然中央將CEPA這把金鎖匙交到港府手上,港府卻一味望天打卦,不懂得打開面前的寶藏。事實一再證明,香港所欠缺的不是緊貿協議,而是一個有承擔、敢作為的政府。

世界潮流,浩浩蕩蕩,在中國融入世界的大潮流中,香港的挑戰不只來自兩岸融合,更不只來自ECFA。今年元旦,中國與東盟成立全球最大的自由貿易區,協定在百分之九十的貿易中互免關稅,令中國與東盟間首季貿易總額按年增長逾六成。

在東盟十國中,新加坡是香港的主要競爭對手,其各方面的條件皆與香港相似。所不同的是,香港坐擁神州腹地,卻無法把握天時地利,新加坡遠在南洋一陲,卻排除萬難向中國靠攏。香港在國際排名榜上屢次成為新加坡的手下敗將,豈是偶然!

常言道,時勢造英雄。雖然形勢的發展往往不以人之意志所轉移,但香港要在芸芸勁敵中保持優勢,走出邊緣化的困境,關鍵始終在於自己的努力和把握。兩岸融合不足懼,最可怕的是港府漠視危機,沒有正視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