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6/2010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消委會淪無牙虎 消費權益誰保障

香港雖然號稱購物天堂,實際上卻是陷阱處處,坑蒙拐騙事件層出不窮,日前發生的「激死旅客」事件就是明證。然而諷刺的是,理應站在保障消費者權益第一線的消委會,原來並非消費者求助的首選。

消委會調查發現,在遇到消費權益受損時,只有約三成多市民選擇向消委會求助,大多數人寧願自行解決,甚至不了了之。消委會的角色與定位問題,再次引起社會關注。有立法會議員認為,消委會現時最大功能只是「唱衰」黑店,但因無權檢控,處理糾紛的權力不大。

顧名思義,消委會成立的目的是保障消費者權益,其官方網站的「抱負」開宗明義寫道︰「本會致力成為消費者信賴的聲音。」如今大部分消費者寧願自己解決紛爭,甚至任由事件不了了之,也不向消委會求助,無疑是極大的諷刺。對於求助率偏低,消委會主席張炳良歸咎於消費者怕麻煩或生活繁忙而不求助。實情真的如此嗎?

人們可以看到,本港消費陷阱處處,騙術五花八門,無奇不有,由層壓式推銷、預繳式消費、黑店劏客等等,不一而足,市民稍一不慎,隨時上當受騙。事實上,最近接連有連鎖瑜伽中心結業,不少顧客透過信用卡預繳款項,最終追討無門。消委會數字顯示,截至上月底有關瑜伽中心預繳服務的投訴已超越去年全年水平。

港人面對形形色色的消費陷阱尚且防不勝防,初來乍到,人生地不熟的外地旅客更是只能任人魚肉,投訴無門。近年來涉及旅客的消費糾紛無日無之,無良商人以次充好、貨不對辦早已廣為人詬病,尤其是打着「零團費」、「負團費」幌子的購物團,更是亂象叢生、醜聞不斷。雖然年前央視曾派記者放蛇踢爆不良旅行社宰客劣行,但這股歪風並沒有收斂,反而愈演愈烈,由公然將旅客棄於碼頭,發展至近日激死旅客,簡直是駭人聽聞。消委會求助率低,與其說是消費者意識不足,不如說是消委會績效不彰,消費者「求人不如求己」。

消委會無法有效地保護消費者權益,歸根究柢是制度使然。眾所周知,消委會現時只可調查和研究,並無執法之權,對於屢勸不改的不良商戶,充其量也只能公開點名批評,讓市民提高警惕。問題是消委會這邊公布黑店名字,無良商家那邊又可改個名字再戰江湖,繼續宰客,可見消委會這把「尚方寶劍」有名無實,難以有效杜絕消費欺詐行為。至於消委會下設的訴訟基金,九四年成立至今,每年平均處理的個案屈指可數,只能說是聊勝於無。面對遍地開花、無處不在的消費陷阱,消委會束手無策,難怪被譏為「無牙老虎」。

事實上,社會上一直有意見認為,政府應賦予消委會執法權力,甚至在必要時可代表消費者向法庭提出訴訟,不過消委會對此似乎有所保留,稱根據外國經驗,有關做法可能影響消委會的調解工作。

不管白貓黑貓,捉得到老鼠就是好貓。消委會是否轉型為執法機構,有待進一步討論,但不管怎麼說,繼續坐視無良奸商宰客,任由香港淪為「掠水天堂」,終究不是辦法。如何重建本港商譽,如何重塑購物天堂招牌,如何加強消委會的角色與功能,現在是徹底檢討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