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5/2010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宏揚傳統文化 民間熱政府冷

長洲昨日舉行一年一度的太平清醮,吸引逾六萬市民前往趁熱鬧,但見島上彩旗飄揚,人山人海,盛況更勝往年。飄色巡遊的隊伍中,年輕人舞動醒獅,敲鑼打鼓,小朋友裝扮成八方神祇,古今人物;巋然聳立的包山下,香火鼎盛,人聲鼎沸……多姿多采的節慶活動,構成一幅香港獨有的風情畫。

所謂「醮」者,指的是農業及漁業社會中,居民酬謝神恩、祈求合境平安的大規模祭祀活動,而長洲島上的太平清醮,傳說源於清朝中葉,島上發生瘟疫,居民乃以打醮驅疫祈福。

隨着時移世易,人們生活模式的改變,許多地方的打醮活動已經絕迹,僅在少數鄉村及離島傳承下來。長洲太平清醮得以歷久不衰,以其頑強的生命力融入現代社會,而且愈辦愈好,愈辦愈旺,成為一個不可多得的成功例子,這全憑長洲居民的長期努力和堅持,實在值得讚賞。

特區政府去年向國家文化部申請,將包括長洲太平清醮、大坑舞火龍在內的四項本土傳統節慶活動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保護及宏揚本土傳統文化的措施,申遺固然值得肯定,但人們更想知道的是,除此之外,港府還對保護本土傳統文化做過甚麼貢獻?提供多少支援?

事實上,保護及發揚傳統文化,一向是民間熱官府冷,民間出錢出力,而當局往往扮演旁觀者的角色,很少主動提供支援,更沒有積極發掘這些寶貴的文化資源。二○○六年,政府提出編製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卻拖到去年才展開普查,最快要到二○一二年才完成。對於編製一本紀錄性質的名冊,當局尚且拖拖拉拉,足證他們口中的「保護本土文化」,不過是虛應故事、擺擺樣子而已。

一個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具有百多年歷史的大坑舞火龍。表面上,政府已為舞火龍申遺,但實際上,當局對舞火龍的籌辦事項不聞不問,以致多年以來,該活動皆由大坑坊眾福利會獨力支撐,因為近年村內男丁逐漸減少,令這項傳統習俗面臨失傳之虞。其實,只要當局能夠主動參與,適當提供協助,舞火龍活動絕不至於出現這種幾乎無以為繼的窘局。

眾所周知,傳統活動雖然具有珍貴的文化價值,但許多活動本身無法產生經濟效益,如果不能得到政府支持,很難維持下去。以每年吸引不少外來參賽隊伍的國際龍舟邀請賽為例,數年前便因為經費不足陷入窘境,對此,當局竟然袖手旁觀,主辦單位求援無門,一項蜚聲國際的盛事險些因而停辦。本港傳統文化活動買少見少,豈是無因!

一直以來,本港旅遊業都為景點不足而頭痛,其實事在人為,如果當局積極發掘,花點心思,旅遊景點可以說是無處不在,例如各式各樣的傳統文化活動,便可以打造成頗具吸引力的旅遊節目。實際上,許多文化活動本身就是寶貴的旅遊資源,當局只須將這些活動好好包裝,加強宣傳,既可宏揚本土文化,又可吸引遊客,一舉多得。反之,如果當局任由這些傳統文化逐漸湮沒,則不但愧對港人,也愧對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