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2010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升市跌市買樓難 奇特現象因官起

「無殼蝸牛」買樓難,復建居屋之聲此起彼落,但有樓一族又怕樓價暴跌淪為樓蟹。面對穩定樓價的兩難處境,港府高官至今無法提出一個兩全其美的方案,卻將問題歸咎市民買樓的「錯誤心態」。曾蔭權前日公開表示,香港人在置業時出現一個奇特的現象,樓價升時爭買樓,樓價跌時反卻步,就如近日樓市冷靜下來成交量反而減少,令政府「很難做」。

曾蔭權的一番大論,說的無疑是事實,但他沒有說清事實的全部,更沒有顧及升斗市民的感受。曾蔭權口中的奇特現象,實乃樓價暴升暴跌的必然結果,樓價上升時,小市民惟恐升勢不止,為免無處棲身,只好高價追入;及至樓價下跌,經濟疲弱,打工仔不但收入驟減,更有失業之虞,前景不明朗下,只能白白看着樓價低也不敢入市。這不是因為香港人的心態怪異,而是因為樓價大起大落的客觀環境令人不知所措,正常人也變得不正常。

對於香港樓市的不正常現象,特區政府難辭其咎。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本港樓市曾經歷多次起跌,包括八十年代初的跌市,緣於中英談判前景未明;八十年代末的跌市,主要受「六四事件」影響;九十年代初,港英政府出手壓抑炒風,亦不過將樓價稍為壓低。直到回歸後,特區政府推出「八萬五」政策,遇上金融風暴,整體樓價暴瀉七成,逾十萬人淪為負資產。經此浩劫,不少人已成為驚弓之鳥,至今心有餘悸,置業心態豈能不怪?

從歷史軌迹裏,人們還可看到,樓宇作為市民生活的必需品,其價格雖受經濟盛衰影響,但政治及政策因素最為關鍵。令人遺憾的是,即使經過多次慘痛教訓,港府始終沒有制訂穩定樓市的政策,過去一年,本地樓價飆升三成,官員們才匆匆出來補鑊,揚言增加土地供應,當局說要活化居屋,但具體安排至今並不清楚,效用亦令人懷疑,面對復建居屋的爭議,曾蔭權僅以一句「考慮」敷衍過去,模棱兩可。

種種事例說明,港府根本未有一套長遠而清晰的房屋政策,難為曾蔭權還責怪市民「樓市冷靜成交反減」,我們倒想問他,港府的房屋政策見步行步,飄忽不定,叫人如何放心買樓?萬一重演當年遍地負資產的浩劫,有誰擔得起這個罪責?

反觀香港的主要競爭對手新加坡,政府視「居者有其屋」為己任,鼓勵國民用公積金購買組屋,而且新組屋的訂價必比舊組屋略高,充分保障有樓者的利益。有見組屋價格有升無跌,新加坡人自然樂於置業,多年下來,新加坡的自置居所比率已高達九成五。新加坡的經驗告訴我們,只要政府有心,市民安居樂業絕非奢想。港府官員無法令樓市健康發展,安定民心,反而倒果為因,推卸責任,將樓市問題歸咎市民「心態怪異」,這不是太涼薄了麼?

升市跌市買樓難,奇特現象因官起。其實,當局要想扭轉港人買樓的奇特現象,方法十分簡單,只要令樓價平穩發展便可,港府官員坐享全球第一流的高薪,卻連這麼基本的事也無法辦好,這才是真正的奇特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