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5/2010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球會縮皮搵國援湊夠數

【本報訊】香港曾是亞洲足球「一哥」,世界各地均有外援來港搵食,當中不乏內地球員。以九十年代本地波「最後的黃金期」為例,個別球隊為增強實力,除高薪招攬本地精英外,亦羅致高質國援南下助拳。但隨着本地球市步入谷底,國援的主要功能亦由最初的增強實力變成湊夠數,其質素及來港爭食亦引起爭議。

以往來港搵食的國援不乏精英球員,例如曾効力愉園的王東寧便屬國腳級,本地球迷曾透過電視轉播,觀看這名守將在亞運會中為中國隊爭金。其他球隊同樣曾聘請高質國援,例如快譯通的秦國榮、南華的吳群立及發景的古廣明等。但隨着本地球市不振,本地球員日漸短缺,「國援」的主要功能亦轉變,加上大部分國援要求不高,數千元月薪加宿舍便可,亦成為部分球會縮皮下的最愛。至九八/九九年球季,足總索性將「國援額」獨立,即內地球員不算外援,直接令本地球圈國援數目激增,但論平均質素和對球圈貢獻則大不如前。

扼殺港年輕球員機會

直至近季,本地才復見具質素之國援,如「爆炸頭」王選宏、「黃金左腳」李海強等,他們原可為國援爭一口氣,惜部分人士不自愛,令市民每當聽到「國援」兩字便聯想到假波。今季聘用多名國援助陣的愉園,其總監鄺曉明昨坦言,一直不贊成球隊搵國援,因國援來港兩年後便可成為本地球員,無疑扼殺了香港年輕球員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