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5/2010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勞動節年年遊行 打工仔曲曲悲歌

年年勞動節,年年遊行日。今日,勞工團體又紛紛走上街頭,對漠視勞工權益的政府發出怒吼。在一片繁華假象中,人們看到的是一幅幅貧富懸殊的不堪畫面,聽到的是一曲曲催人淚下的勞工悲歌。

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在官員們高喊「金融海嘯已過」的今日,大部分打工仔的收入未見改善,在職貧窮的情形反而日趨惡化,貧窮人口迄今已突破一百二十萬。資料顯示,時薪低於二十元的打工仔還有近三萬人,月入低於四千元的打工仔超過四十萬,比回歸前增加近一倍,不少人每日胼手胝足,所得收入連綜援戶都不如。在這種荒謬的處境下,他們怎可能不上街遊行,怎可能不發出怒吼?

因為政府長期漠視在職貧窮問題,由此衍生出貧富矛盾、勞資矛盾、官民矛盾等深層次問題。回歸十三年來,本港人均收入由十九萬港元增至二十四萬港元,可惜由於經濟發展失衡,富者愈富,貧者愈貧,中下階層的收入不增反減,而政府始終對此視而不見、見而不理。民怨日積月累,逐漸由量變演化成質變,不久前,中大民調確認香港並非和諧社會,認同激烈抗爭手法的市民多達一百五十萬,這不啻是對執政者的一種嚴重警告。

然而,面對一觸即發的社會動亂,政府不但不想辦法撥亂反正,反而帶頭製造在職貧窮,令問題進一步惡化。有工會綜合各部門數據,發現政府就是全港最大的無良僱主,近年來,當局壓榨僱員的情形變本加厲。以康文署為例,該署目前只有約八千名公務員,但合約制、外判制及透過中介公司聘請的僱員卻接近一萬二千人,由於外判公司常以削減薪酬及福利等手法增加利潤,令這些員工的待遇遠遠低於部門內的公務員。

照理說,政府引入合約制度,本是為了提高請人的彈性,提升公共服務質素。但擺在眼前的事實是,不少合約員工已在政府部門工作多年,卻仍未獲轉為正式公務員,令合約制淪為當局剝削僱員、製造不公的工具。正如工會反映,有合約員工於同一崗位服務十年仍無法「轉正」,他們與公務員承擔同樣的工作、同樣的工時,但薪酬及福利卻比公務員低了一大截,造成不公平、不公義的狀況。

可笑的是,雖然政府漠視勞工權益,但裝模作樣、應付輿論的工夫卻不少,工資保障運動失敗後,當局不得不將最低工資立法提上議程。然而,此舉除了充滿爭議外,勞資雙方對最低工資水平的釐定亦存在極大分歧,勞方強調工作所得必須足以維持基本生活,而資方則認為工資成本大幅上漲可能拖垮企業,認為最低工資應由較低水平開始試行,雙方針鋒相對,互不相讓,如何平衡雙方的利益,取得共識,當局顯然是束手無策。

著名思想家盧梭說,因為事物的力量總是傾向摧毀平等,所以政府的力量應該傾向維持平等。今日香港,基層勞工處境艱難,貧窮人口持續增長,貧富懸殊冠絕全球發達地區,人們要問的是,面對這種不平等的狀況,政府幾時才肯正視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