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4/2010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調查報告和稀泥 淥嬰事故未釋疑

每逢公立醫院發生醫療事故,當局總會搬出一套應付輿論的公式,調查、報告、建議,然後不了了之。瑪嘉烈醫院「滾水淥嬰」事件亦不例外,院方經過一番煞有介事的調查後,昨日發表報告,證實事件屬人為疏忽,院方沒將嬰兒洗澡程序列入審核範圍,涉事護士一直沒有按指示用手肘為嬰兒測試水溫,令嬰兒在高達攝氏四十五度的熱水浸泡下二級燙傷。調查委員會認為護士做法不當,建議予以紀律處分。

一如既往,今次報告照樣是和稀泥,既無法釋除人們對事件的質疑,更無法平息受害者家屬的不滿。正如嬰兒父親所言,報告尚有諸多疑點未能解答,包括涉事護士為何沒依程序測試水溫,為何院方沒有發現及糾正她的過失等等,而涉事護士聲稱嬰兒浸熱水時沒有哭鬧掙扎,亦令人難以置信。

嬰兒父親的質疑,絕非沒有道理,事實上,這既是對調查報告的質疑,亦是對醫院管理不善的質疑。如果院方為前線人員提供足夠培訓及督導,一名專業護士怎可能連這麼簡單的事也出錯?如果院方勤於巡查,及時糾正錯誤,怎麼會發生今次事故?很明顯,今次事故絕不只是前線疏忽,管理層的失職更是難辭其咎,當局貫徹「刑不上大夫」的荒謬做法,對醫療高層有過不究、有責不問,怎能令人信服!

這麼多年來,醫療高層監管不力,醫療事故此起彼落,但當局始終沒有對症下藥解決問題。在回應這份調查報告時,署理食物及衞生局局長梁卓偉只是輕描淡寫地表示,醫護人員應時刻秉持專業精神,小心謹慎地為病人提供優質服務云云。

可惜,醫護人員是否小心謹慎,是否可以為病人提供優質服務,不是高官說了就算。在短短兩年間,當局接獲的醫療事故多達八十四宗,打開醫管局的《風險通報》,人們看到的儼然是醫療版的《聊齋誌異》,打錯針、開錯藥、割錯器官、輸錯血……由三個月的嬰兒到八十歲的長者都難以幸免,種種奇聞怪事,令人毛骨悚然。事實證明,本港公共醫療已是千瘡百孔,病入膏肓,非大動手術不可。

公共醫療亂象叢生,事故不斷,問題千頭萬緒,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資深醫護持續流失,前線人手嚴重不足。以今次事故來說,涉事護士○八年才畢業,卻被院方派往工作繁複的兒童深切治療病房,護士經驗不足,欠缺督導,出事也就不足為奇。據統計,本港護士要同時照顧十至十二名病人,比國際平均水平高出一倍,在超量超時的工作壓力下,愈來愈多前線人手轉投私家醫院,留下來的被迫承受更大的壓力,形成惡性循環。

對此,港府一直束手無策。多年前,當局曾推出醫生工時改革,希望在○九年前將所有醫生的每周工時減至六十五小時以內,但時至今日,這項改革仍未達標。此外,當局一味寄望新畢業的護士填補資深護士流失所留下的空缺,亦是緩不濟急。更甚的是,當局早前以加強基層醫療為名,花二億多元成立基層醫療統籌處,再聘兩名年薪近三百萬元的高官,令醫療架構肥上瘦下的頑疾進一步惡化。

調查報告和稀泥,淥嬰事故未釋疑。面對無日無之的醫療事故,當局不敢對症下藥,厲行問責,光是發表一些避重就輕的所謂調查報告,我們實在看不出有甚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