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4/2010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問責制變卸責制 管治亂象何時休

港府自○二年引入問責制後,施政不僅未見改善,反而亂象叢生,火頭處處,早已為人詬病,連前高官和學者亦加入炮轟行列。

曾被公認是曾蔭權愛將的前投資推廣署署長盧維思反戈一擊,力數問責制的多宗罪,包括委任大批前任及退休公務員等「舊菜式」做問責高官,扭曲問責制原意。而港大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教授卜約翰亦狠批,在公務員挑選出來的問責局長,未能發揮問責制的好處,令港府施政長期欠缺進取。

兩人的批評並非無的放矢。當年港府引入問責制的原意,是吸納社會各界精英,為政府施政帶來新思維、新衝擊,可惜事實並非如此。問責制推出初期,確實有部分問責官員來自社會各個階層,帶來某些新氣象。然而,自曾蔭權上台以後,問責制已完全變味,目前的問責官員幾乎清一色是前任或退休公務員,成為名副其實的公務員治港,與吸納及培養政治人才的原意相距十萬八千里。

古人說︰「德不稱其任,其禍必酷;能不稱其位,其殃必大。」環顧今日的問責官員,德稱其任、能稱其位者又有幾人?以財政司司長曾俊華為例,他欠缺財經知識,已是人盡皆知的事實,年前金融海嘯來勢洶洶,這位財金高官尚輕描淡寫,說甚麼要「貼膠紙、釘木板」防風。更可笑的是,他預測政府的財政狀況,年年都錯得離題萬丈。可以說,高官無能,難堪重任,市民早已深受其害。

正如盧維思所說,曾蔭權上任以來,只懂網羅前任及退休公務員擔任問責官員,尤其是前年新設的副局長及政治助理,理應是用來培育年輕政治人才,以便將來出任局長甚至更高級職位,但曾蔭權卻找了一些「舊菜式」擔任,扭曲了問責制吸引外來新血的原意。事實上,所謂擴大問責制,已成為曾蔭權以公帑打造「御林軍」的幌子。

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責實。問責制顧名思義是官員要為施政失誤負責,甚至鞠躬下台。但諷刺的是,這個在外國早已行之有效的制度,在香港卻變成「有責不問」的怪胎。盧維思批評問責官員及公務員的分工至今仍未清晰,更是意有所指。當年「維港巨星匯」浪費億元公帑,引起極大民怨,最終受罰的竟然只是作為公務員的盧維思,至於主其事的問責高官卻可以置身事外。後來盧維思通過司法覆核成功翻案,搞了半天,這場爛騷竟然沒有任何一位官員被問責,所謂問責制淪為徹頭徹尾的大笑話。

談到有責不問,更不能不提食衞局局長周一嶽。近年食品安全問題多多,公立醫院醫療事故層出不窮,但作為問責官員的周一嶽,迄今仍然好官我自為之。上樑不正下樑歪,高官出事後從來毋須孭鑊,食品問題、醫療事故不絕如縷,豈是無因?

荀子曰︰「賞不行,則賢者不可得而進也;罰不行,則不肖者不可得而退也。」在香港掛羊頭賣狗肉的所謂問責制下,官員引咎下台絕無僅有,既然不肖者可以繼續尸位素餐,也就難怪一眾高官得過且過,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