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4/2010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行政立法累鬥累 施政混亂豈無因

港府表現差劣,民望屢創新低,經常成為立法會議員的話柄,其實,立法會議員其身不正,他們的民望也不遑多讓。港大民調顯示,對立法會整體表現感到滿意的市民只有一成八,感到不滿者卻高達四成九,創出五年新高之餘,亦與四成九市民反對曾蔭權任特首的比率不相上下,形成「行政立法累鬥累」的難堪局面。

有學者認為,立法會議員民望一跌再跌,是因為政改爭拗不止,以及部分議員推動「五區總辭」,令市民覺得他們辭職是「無所事事,浪費公帑」。實際上,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政改爭拗及所謂五區總辭固然令立法會議員形象受損,但即使撇開這些因素不提,立法會在市民心目中的形象本來就不是太正面,尤其是他們在民生經濟議題上的表現更是備受詬病。

以梁展文事件及雷曼迷債事件為例,人們但見出事後立法會引用特權條例展開聆訊,不少議員一哄而上,爭相出來搶風頭,然而事過境遷,所謂調查卻是雷聲大,雨點小,至今仍是懸而未決。到底議員們的表現如何,市民心中自有一本帳。

人們還可看到,雖然議員們的議政能力每況愈下,但譁眾取寵的鏡頭卻愈來愈多。理論上,立法會議員是民意代表,肩負為民請命、監察政府的重任,而議事廳則是神聖莊嚴之地,但近年來卻經常見到官員及議員公然在立法會上講粗口,以及擲蕉、掃枱等粗暴場面,更甚的是,因出席人數不足而導致流會的鬧劇竟一而再、再而三發生。大家不妨回想一下,港英時代的立法局曾出現過這種亂象嗎?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立法會議員其身不正,怎能理直氣壯地監督及批評政府?難怪有市民批評,部分議員長期不務正業,只懂得在議會內「教壞細路」。回歸十三年來,本港社會矛盾之所以日益惡化,經濟發展之所以卻步不前,管治無方的政府固然應該負上最大責任,而添煩添亂的政客同樣難辭其咎。

一個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高鐵風波。該項工程本已獲得社會普遍共識,但一提上立法會討論,卻鬧得滿城風雨,幾乎無法過關。最不堪的是,面對立法會質詢,相關官員或是語焉不詳,或是張口結舌,為反對派議員提供彈藥,讓他們有機可乘,興風作浪,用「拉布」方式拖延撥款。政府無能,政客無良,雙方合演了一齣鬧劇,使這項被形容為「香港未來發展命脈」的鐵路工程險些夭折。

行政立法累鬥累,令香港陷入無日無之的紛爭,諸如高薪聘請副局長及政治助理的爭議、醫療事故、問題藥物、生果金風波、外傭稅風波、泰國包機事件、慳電膽醜聞、停車熄匙爭議、殺校風波、骨灰龕不足問題,以至近期的最低工資爭議等等……亂象叢生,市民感受的只是無奈和悲哀。

本港號稱三權分立,原意是行政、立法、司法三權互相制衡,但實際上,行政、立法、司法各有各亂,人們看到的不是互相制衡,而是互相扯皮,香港之亂,豈是無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