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4/2010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經濟轉型淪空談 民生艱苦亂之源

古人說:「天下順治在民富,天下和靜在民樂。」如果當權者無法為民創富、使民安樂,天下自然不順、不和,和諧社會自然也就淪為空話。針對中大調查發現本港社會不再和諧,以及愈來愈多人認同激烈抗爭,多位學者異口同聲指出,本港經濟發展原地踏步,令普羅大眾苦無出路,生活水平每況愈下,正是社會不和諧的根源。

學者們的批評,當然不是無的放矢。回歸以來,港府雖然不斷提倡經濟轉型,卻往往止於空談,說時天下無敵,做時無能為力,令本港經濟始終走不出困局,不少行業逐漸走向式微,以致要「靠金融業養活一千萬人」。資料顯示,雖然本港的人均年收入十三年來增加五萬港元,但中下階層的實際收入不升反跌,貧窮人口由不足一百萬增至一百二十多萬,基層市民即使努力工作,胼手胝足,也未必可以改善生活,在貧富懸殊不斷惡化、社會矛盾日深的情況下,社會和諧當然無從談起。

更不堪的是,面對經濟環境的轉變,當局不是漫不經心,就是後知後覺。以○七年來說,當年通貨膨脹不斷加劇,但政府一直袖手旁觀,直到通脹肆虐成災、民眾怨聲載道,當局才在○八年第三季出手應對。正如有經濟學家批評,本港經濟政策一向缺乏前瞻性,即使有可穩定經濟的措施,實行起來也往往慢三拍。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近日以「言之尚早」回應通脹威脅,反映當局至今沒有吸取教訓,輕視通脹對基層及中產市民的衝擊。

金融海嘯席捲全球,既是對經濟的嚴重打擊,亦是對政府應變能力的嚴峻考驗。在這場考驗中,各地政府無不扭盡六壬,紛紛推出強而有力的刺激方案,而港府卻是反應遲鈍,舉棋不定,望天打卦,只懂得用一些小動作來敷衍民意。當然,港府並不是沒有宏圖大計,例如六大產業等等,可惜大多是紙上談兵。

平心而論,六大產業並非不可為,問題是,觀乎港府多年來提出的種種大計,無一不是流於空談,實在無法令人對六大產業樂觀。回歸以來,港府提出的中藥港、鮮花港、數碼港等等,不是無疾而終,就是淪為徹頭徹尾的地產項目,最離譜的是當局在十多年前提出發展「知識型經濟」,至今仍是空中樓閣。

經濟轉型光說不做,六大產業姿勢多於實際,香港人完全看不到發展路向,再加上近年上海、新加坡等地急速發展,競爭加劇,令人擔心香港加速走向邊緣化。對此,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劉兆佳也不得不承認,港人對香港前景的擔憂,是導致社會不滿、矛盾加劇的主因之一,但可笑的是,他竟將香港「坐困愁城」的責任歸咎於社會缺乏共識。

有人將港府施政歸納為「兩欠一無」,欠諮詢、欠規劃、無遠見,其實,港府不是沒有諮詢,而是假諮詢,假諮詢當然無法掌握民意所在。近年的雷曼迷債、反高鐵、外傭稅、高薪增聘副局長及政治助理、以至近期的骨灰龕問題,清楚顯示港府施政失民心。施政失民心,各種矛盾不斷惡化,如果當局還不正視,民怨日積月累之下,終有爆發的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