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4/2010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民不聊生釀禍災 最怕動亂隨怨來

中大及港大最新民調揭示官民矛盾加劇,社會和諧不再,在民怨瀕臨爆煲、愈來愈多人支持激進抗爭手段下,香港隨時有爆發動亂之虞。然而,港府不但不反躬自省,檢討施政失誤,反而轉移視線,企圖將坐困愁城的責任歸咎於各界「缺乏共識」,結果引起民意強烈反彈。

有聽眾致電電台節目控訴政府施政罔顧民意,加深矛盾。本報訪問不同階層市民,他們亦齊聲炮轟港府漠視民間疾苦,基層民不聊生,苦不堪言,有市民更揚言既然上街遊行無法爭取權益,未來將採取更加激烈的抗爭手段。民意不可欺,港府再埋首沙堆,遲早將自食惡果。

春秋時代思想家管子說︰「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香港回歸十三年來,貧窮人口由回歸前不足一百萬,增至一百二十多萬,在職貧窮家庭達十九萬。中大民調顯示,近六成半受訪者認為「窮人與有錢人之間的矛盾」情況嚴重,港大民調亦指近半受訪者不滿政府在改善民生方面的表現,滔滔民意,昭昭明甚,這正是現實的反映。當許多基層打工仔胼手胝足尚且不如領取綜援時,社會又有何和諧可言?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本港社會發展到今日民怨愈積愈深,動亂一觸即發的境地,皆因港府不肯正視問題,坐視貧富懸殊日益惡化所致。正如社區組織協會主任何喜華指出,社會流動性愈來愈低,打工仔奮鬥十多年仍然原地踏步,難免感到絕望。「市民睇唔到任何希望,唔用激烈抗爭,仲可以用乜嘢方法?」可以說,一百二十多萬貧窮人口,實無異於一百二十多萬枚計時炸彈。

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劉兆佳聲稱社會矛盾本有不少應對之道,惟因社會缺乏共識,才令香港「坐困愁城」。實際上,如果不是港府改善民生束手無策,市民又何至於坐困愁城?其實,在很多問題上,社會是有共識的,關鍵只是當局沒有決心解決而已。以扶貧紓困為例,社會各界出謀獻策,奈何港府一直置若罔聞,就算迫於民意不得不派糖,也只是虛應故事。

港府坐視貧窮問題惡化,也就難怪時至今日,本港仍有約十萬人居於籠屋,這道獨特的「風景線」,甚至引起外國媒體關注,專程來港採訪。然而對於這些處於社會最底層的市民,官員竟然說「籠民」因為租金低廉、交通方便而「自願」租住籠屋。官員涼薄至此,令人嘆為觀止。

如果說港府財政緊絀,扶貧乏力,還勉強講得過去,但實際上港府坐擁龐大財政和外匯儲備,只是應花的錢不花,不應花的則亂花。人們可以看到,港府對窮人一毛不拔,相反在添馬艦建豪華總部,一擲數十億元,連眉頭也不皺一下;此外,為了打造西九文化區,一出手就是二百多億元,也是毫不猶豫。更有甚者,當局以年薪數百萬聘請洋人出任西九管理局行政總裁,是否物有所值尚是未知之數,每年又要另花二百萬元招聘辦公室主任來照顧他。試問港府如果肯把這些錢花在窮人身上,又何至於民怨沸騰呢?又何至於社會不和諧呢?

事實上,港府暮氣沉沉,施政得過且過,敷衍塞責,根本不會將民生疾苦放在心上。怕只怕任由民怨不斷積累,終有爆發的一天,勿謂言之不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