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4/2010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政情:小氣候:佳叔教訓後學贈送彈藥

中文大學社會工作系教授王卓祺日前發表研究報告,確立香港不再是和諧社會,更推算約有一百五十萬人支持以激烈手段抗爭,民怨達到暴動的臨界點,觀點十分震撼。

所謂「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無端被這枚來自學術界的重磅炸彈轟炸,曾任中大社會學教授多年的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佳叔,昨日急急撰文反駁。佳叔早年以研究香港家庭特質、階級分析及社會政治體系成一家之言,名重士林,心戰室請「祖師爺」出山教訓中大「後學」,製造「鬼打鬼」,乘勢把香港社會是否民怨隨時爆煲的議題,導引為一場學術觀點辯論;唉,佳叔真是人在官場,身不由己。

佳叔在這篇名為《中文大學有關社會和諧的民意調查閱後感》的文章中,承認市民對社會不滿的程度持續增加,但他認為「大家各讓一步,求同存異」仍是民意主流;可是,佳叔話題一轉,卻自行點出了今日香港社會民怨升溫的底蘊,在於各方對種種社會矛盾的應對缺乏共識,形成一種「坐困愁城」的感覺。

佳叔本文主調在反駁香港社會瀕臨暴動邊緣的結論,卻間接承認社會矛盾面正在擴大,等於為他的中大「後學」王卓祺的觀點提供了註腳—承認香港的社會矛盾正在激化,政府和社會各界均需要尋求紓緩社會矛盾之道,猶如贈上一箱彈藥。

承接佳叔的觀點,接續下來的問題,紓緩社會矛盾的責任由誰承擔?答案顯而易見,不正是扮演統治者角色的政府。一個有十足魅力、可以帶領社會前進的政治領袖,可以透過個人的親和力凝聚社會各界的共識,保持一致的步伐向着構建更和諧社會的目標前進。可是,煲呔曾治下的特區政府,五年以來最大的「政績」,卻是激化社會矛盾、族群對立、欠缺政治領導能力平息充斥於中產和基層之間的怨氣。

說這個煲呔曾欠缺承擔絕不為過。回顧五年來特區政府推出的利民舉措,必定會聽到一個公式化的託詞—不能為公共財政造成長期承擔。所以,煲呔曾和財爺鬍鬚曾每年兩次的「派糖」,就算大灑金錢,絕大部分的措施都屬於一次過性質,派完即止,何來長遠承擔可言?

隨着經濟轉型、產業結構改變,香港社會的貧富懸殊差距不斷擴大,社會流動性不足,固然導致八十後更難憑藉個人努力改善生活質素;中產收入遞減、向下流動日形貧窮化,在在需要一個勇於承擔的政府,透過資源投放展開有效的社會、經濟和政治改革,縮窄貧富差距,消弭中下階層不滿現實而衍生擴大政府施政向富人傾斜的心理狀況。特區政府在「派完即止」的思維主導之下,財政年年盈餘,正是官富民窮的最佳佐證。

風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