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4/2010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施政無方民怨高漲 社會動亂一觸即發

特區政府治港無方,導致社會矛盾日趨惡化,愈來愈多人認同激烈抗爭,所謂「和諧社會」淪為空談。中大民調顯示,只有兩成六人認為香港是和諧社會,較上兩次調查暴跌逾一成,七項影響社會和諧的因素全部比兩年前惡化,近六成半人認為貧富懸殊是社會不和諧的主因。與此同時,近四分一受訪者認同以激烈抗爭手法要求政府回應訴求,以全港六百萬成人推算,「激烈一族」相當於一百五十萬人。社會動亂一觸即發,令人不寒而慄。

社會不和諧,市民對政府的觀感當然好不到哪裏去。港大另一項民調顯示,曾蔭權的評分及支持比率同步下跌,四成六受訪者反對他繼續當特首。此外,在五項量度政府表現的指標中,四項的不滿比率創出五年新高,其中最不堪入目的一項是「改善民生」,市民的不滿率高近五成,滿意率卻不足兩成半。

不富無以養民情,不教無以理民性。愈來愈多人認同激烈抗爭,無疑是施政紊亂、民生艱苦的結果,其中最尖銳的是貧富懸殊問題。數據顯示,現時全港有一成打工仔即二十七萬人的時薪中位數僅二十七元,還有二萬八千人的時薪低於二十元,他們每日胼手胝足,所得回報隨時連綜援都不如。有學者指出,本地生產總值自沙士後上升三至四成,但低下階層及中產的收入不升反跌,令香港出現仇富情緒。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本港貧窮人口持續增長,中產「往下流」,絕非沒有原因。回顧現屆政府多年來的經濟及民生政策,可謂「有口皆悲」。隨着新一輪通脹周期降臨,香港人正面臨海嘯餘波與通脹夾擊,卻始終不見當局提出實際可行的紓困措施。悲莫甚於貧困,哀莫大於心死,基層市民前路茫茫、脫貧無望,這種絕望的社會氣氛,正是激烈抗爭的土壤。

寒者利裋褐,飢者甘糟糠,面對嗷嗷待哺的升斗市民,如果為政者懂得及時推出利民紓困措施,本不失為紓解民怨的一個辦法。荒謬的是,特區政府雖擁有數千億元財政儲備,卻連這麼簡單的一件事也不肯做。在輿論壓力下,最新財政預算案不情不願地派了幾粒糖,可惜只是聊勝於無,最貧困的「N無人士」依然無法受惠,被譏為「目光短淺亂派糖,小恩小惠小氣量」。

當局紓困無力,振興經濟無方,但施政亂象卻無日無之。例如當局口口聲聲尊重老人,卻提出對長者生果金橫加設限;政府極力鼓吹環保,但施政報告卻鼓勵市民更換製造水銀污染的慳電膽,甚至鬧出一場「益親家」的醜聞;此外,當局矢言推動中港融合,但廣深港高鐵香港段的工程卻拖泥帶水,引發不必要的社會爭拗。在這場爭拗中,反對者以激烈手法進行,令激烈抗爭的行為如傳染病般擴散。

與日俱升的民怨,就好比一個隨時爆發的計時炸彈。正如有學者批評政府多年來沒有推出具體政策解決問題,並將目前的情形與當年因貧富懸殊及青年出路問題而出現的「六七暴動」和八一年青年暴動作比較。政府再不設法紓解民怨,等到民怨爆煲、動亂重臨的一日,恐怕為時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