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2010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Sun特搜:戇居環保政策o徙三億公帑

【SUN特搜小組報道】汽車廢氣是空氣污染的主要源頭,世界各地已經採用具環保效益的公共交通工具,唯獨港府拒絕積極引入,反而在剛公布的財政預算案,豪擲三億元成立「綠色運輸試驗基金」,利誘外商在港落腳研發新環保技術,惟這種重複研究外國已有技術的戇居做法,被環保團體、學者及運輸業批評為多此一舉,直斥政府嘥錢嘥時間,對改善本港空氣質素,毫無幫助。

本港環保政策是否成功?只要抬頭望天,再深呼吸一下就有答案。最近數月,香港經常天濛濛,原因離不開空氣質素差,遇上濕度高時,污染懸浮粒子更難被吹散。今年一月及二月,路邊監測站所錄得的空氣污染指數,逾八成半時間都是偏高水平,其中在一月,更有逾一成時間達甚高水平。這份不合格的「成績表」,對一直空談藍天的環境局,簡直就是當頭棒喝。

多國早有環保公交

為了改善空氣質素,財政司司長在二月的財政預算案中搞搞新意思,豪擲三億元推出「綠色運輸試驗基金」,聲稱可以讓巴士、小巴、的士及渡輪引入綠色創新技術,吸引海外科研機構、生產商及大學來港落腳,開發環保新技術。驟眼看來,這項措施極有遠見,但事實卻揭露了港府環保思維「戇居」的「底牌」。

政府揼錢鼓勵機構研究新環保運輸技術,但現實情況是,類似的技術在外國早已發展到應用層面,多處早已研發出使用環保的公共交通工具。例如巴士,在○七年,英國倫敦已經使用紅色雙層混能巴士,它利用油電混合,減少百分之四十碳排放;後來,北京及廣州都使用可達至零廢氣排放量的單層電動巴士。至於小巴、的士及重型車輛,日本則發展成熟,已使用低排放的混能柴油電車輛。

引入環保車更實際

在全球各地都有成熟環保車技術的情況,政府從頭做起的方法,連環保團體也看不過眼。地球之友總幹事劉祉鋒指出,還以為基金是資助運輸公司購買環保車輛,後來才知道是資助研究。劉說:「香港空氣污染嚴重,當前急務係訂立時間表,逐步引入環保車,而唔係花三、五、七年去做研究。」

環保基金另一爭議之處,是政府利誘海外科研機構來港,但本港學者認為根本無必要這樣做。曾研發本港首部電動車My Car的理工大學電機工程系教授鄭嘉偉表示,港人有能力研發環保交通工具,故政府該投放更多資源給本地的科研機構。他說:「好似裝嵌電動車,只係需要電池、充電摩打、摩打控制器及車殼,港人絕對有能力做到,事實上,理大現階段仲設計咗電動巴士,預計一年內完成,日後會做電動小巴。」而香港汽車工業學會會長李耀培也認為,政府引進更多環保車輛,比聘請海外人才來港再做研究,更加划算。

被嘲「停留喺歷史」

事實上,該計劃詳情至今仍未有具體資料,運輸業界是該計劃的最大受益者,但至今仍不知詳情。九巴發言人承認對試驗基金感興趣,但仍需要向政府了解詳情。新渡輪發言人亦歡迎政府成立基金,但現階段未收到申請資格、安排及規限的資料。市區的士司機聯委會主席關沃華表示,政府現時未有諮詢,的士業界極期望當局資助車主買車。

此外,落馬洲中港貨運聯會主席蔣志偉直斥環保政策「停留喺歷史」,窒礙環保車發展。他指出,車主換車選購歐盟五期環保車輛,要付七十多萬元,才可獲政府的五萬元資助,若購買三十多萬元的歐盟三期更加不獲資助,「政府以為五萬蚊資助好多,但新車太貴,司機寧願放棄資助,換架便宜幾十萬、無咁新嘅環保車!」

本報向環保署查詢會邀請甚麼海外科研機構來港,惟該署發言人沒有直接回應,只表示現正制訂執行細節,制訂過程會諮詢立法會及相關團體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