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4/2010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橋樑角色東流去 港台兩會枉做騷

面對兩岸三通的巨大衝擊,港府由漫不經心忽然變得煞有介事。當局宣布,今日成立由財政司司長曾俊華任榮譽主席、行會成員李業廣任主席的半官方機構「港台經濟文化合作協進會」,以及由工商界成員組成的「香港—台灣商貿合作委員會」,分別與台灣對口單位「台港經濟文化合作策進會」和「經濟合作委員會」商討兩地公共及商貿事宜。曾俊華聲稱,港台官員可以利用協、策兩會平台溝通、合作,進一步提升兩地高層交流。

港台兩地設立協、策兩會,明顯是仿照兩岸海協會及海基會的運作模式,減低政治色彩,令雙方的交流合作更具彈性。可惜亡羊補牢,為時恨晚,台灣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昨日透露,自兩岸三通以來,台灣旅客到港人數已銳減三成。不少學者指出,一旦兩岸簽訂經貿方面的ECFA協議,更可能令香港失去金融中介的地位。世界潮流,浩浩蕩蕩,兩岸關係日益緊密,香港的橋樑角色日益淡化,已經形成一個無可扳回的定局。

月暈而風,礎潤而雨,兩岸融合也不是突然而至。早於○八年中,馬英九政府甫一上台,兩岸三通已是如箭在弦,香港社會各界已經異口同聲地指出,此一轉變必對本港經濟造成打擊,呼籲港府盡早正視危機,設法減低負面影響。當時,港府官員仍擺出一副老神在在的態度,強調兩岸合作對香港「短期影響有限、長期有利」,一味敷衍民眾,自我安慰。

正如有專家批評:「港台關係遠遠落後於兩岸形勢,因為香港官員根本不了解香港在內地與台灣關係中的角色!」他指出,內地城市與台灣的合作發展都比香港快,例如上海早已與台北舉行「雙城論壇」,內地與台灣兩地市長亦有互訪,反觀一國兩制下的香港,卻因為官員過於保守而白白錯失港台合作的機會,就算成立協進會也只是「遲到好過無到」。令人不解的是,既然兩岸融合已成定局,為何當局早早不作應對,偏要拖到今時今日才來推動港台合作?

道理顯而易見,源於特區政府「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短視心態,馬英九政府上台時,港府不敢為人先,更無魄力擔當兩岸融合的橋樑,如今,眼見兩岸關係持續升溫,內地官員紛到台灣訪問交流,港府才後知後覺,選擇於此際推動港台兩會,無非是一場政治騷,姿勢多於實際。

實事放到一旁,做騷高於一切,在特區政府管治下,人們早對這類政治動作見怪不怪。就以那個例行公事的粵港聯席會議來說,人們但見粵港官員觥籌交錯,會議開了又開,協議簽了又簽,卻始終不見實際成果。河套邊境至今仍是荒草萋萋,港深空港合作更已淪為「空講合作」,就算是落實興建的港珠澳大橋,亦是在中央推動下才勉強拍板。事實如此,還有誰敢對港台合作寄予厚望?

今時今日,區域競爭已進入白熱化階段,香港面臨四方八面的強敵挑戰,危機不止來自兩岸發展融合,港府與其將精力花在政治做騷,倒不如反本修邇,設法鞏固既有優勢,搞好本地經濟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