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3/2010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可加可減未見利 有加無減只見弊

海嘯餘波猶在,黎民艱苦未紓,卻要面對加價潮。港鐵昨日宣布,根據票價可加可減機制,決定於今年六月起平均加價百分之二點零五。新票價下,乘客平均每程多付一毫半,個別路線最多更可加價超過三元,加幅達百分之七。

港鐵的加價決定,反映可加可減機制的荒謬。○七年港鐵合併時,港府引入可加可減機制,將港鐵車費與工資及物價等指數的升跌掛鈎,其中一個主要目的,就是讓市民在經濟不景時得享車費下調的好處。可惜,在可加可減機制之下,港鐵車費從未下調過,如今反而可以振振有詞加價,可加可減變成有加無減,市民未見其利,先蒙其害,有機制不如無機制。

表面上看,港鐵按機制加價完全合法,但必須指出的是,港鐵經營的是公共交通事業,而港府更是港鐵的大股東,所以不管怎麼說,港鐵都必須負起一定的社會責任,不能純粹從商業角度考慮。更何況,港鐵去年獲利逾九十六億元,比前年升一成六,優於外界預期,再加上本地樓價節節高升,預計今年度的物業收益也甚為可觀。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港鐵豬籠入水,沒有回饋市民,反而加價損民,這不是很荒謬嗎?加價即使合法,又是否合理呢?

事實上,根據統計處公布的數據,雖然去年十二月份的港人平均工資按年上升百分之零點八,但扣除消費物價因素後,平均工資實質下跌百分之零點八。換言之,在通脹蠶食下,市民的實際收入不升反跌,生活負擔不減反增,港鐵此時提出加價,勢令升斗市民的處境雪上加霜。

正如有關注團體指出,現時基層市民的生活仍未從金融海嘯的影響中完全恢復,不少人更被減薪,認為港鐵起碼要延遲大半年後才決定是否加價。有議員批評,港鐵加價將會加重市民尤其是長途乘客的負擔,建議港府從港鐵每年分發的花紅中撥出款項設立票價穩定基金,減輕市民負擔。

其實,除了港鐵之外,本港正刮起一陣加風,影響遍及衣食住行。天星小輪、山頂纜車、中電等已調高收費,煤氣公司亦將於下月加價,再加上內地西南地區持續大旱,農作物歉收,內地部分糧食價格已聞風而起,供港食品恐怕也很難不受影響,有經濟學者預測,在各項因素影響下,本港今年度的通脹率可能接近百分之五。

更加令人憂慮的是,港鐵加價還可能引發公共交通工具加價的骨牌效應。在過去三個多月內,已有十一條專線小巴路線獲批准加價,另有三十八條路線正申請加價。此外,大老山隧道公司亦正申請劃一加價一元。港鐵帶頭,其他公共交通工具勢將有樣學樣,令通脹進一步惡化,市民被迫面對金融海嘯餘波與通脹猛虎的雙重打擊。

說到底,對於勁賺近百億元的港鐵而言,增加百分之二的車費收入猶如九牛一毛,但對基層民眾而言,此一加幅足以令他們的生活重擔百上加斤。港府近年頻頻呼籲企業負起社會責任,而作為港鐵的大股東,港府難道不懂得以身作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