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2/2010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雪地鴻爪:電影本地化沒有出路

一齣講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港人生活的電影,在柏林獲得水晶熊獎,在本地引起大呼小叫,甚麼「揚威柏林」、「為創意產業打下強心針」等等褒揚之語一時泛起。因為該電影取材自上環永利街,充滿老香港情調,於是有人呼籲保留永利街,不要拆遷。更有意見認為,低成本的純本土電影得獎,為本港電影「堅持本土化」指明方向。

由一部電影得獎引伸出這麼多偉大意義,只能說明香港電影業真的是沒落了。沒錯,本港電影得到洋人認可是好事,但要看到,柏林電影節有許多獎項,主要是金熊獎及銀熊獎,而水晶熊獎是近年才設的新世代獎,所謂新世代並非指「八十後」,而是「九十後」,由十四歲以下兒童擔任評委,十足「小兒科」。甚麼時候香港電影能得成人的認可,捧回小金人獎再高興也不遲。

在電影中,舊街舊樓可能是一種美,一種殘缺不全的美。斷臂維納斯也很美,但是沒有哪個女孩子會為了追求殘缺美而去掉一臂。同樣道理,生活在舊式唐樓中的人們可能「身在美中不知美」,他們擔心土瓜灣塌樓一幕重演,有能力的早搬走了,留下來的提心吊膽。如果有人說舊樓舊街如何如何美,要保育,住在那裏的人可能會說,不如我們交換房子住,好不好?

香港市場很小,拍電影只能走國際化道路,這也是本地演藝人士近年衝向內地、殺入荷里活的原因。本地化的低成本製作票房一向不好,所以需要當局資助,即使是得獎電影,上畫後若能取回成本已經捂嘴偷笑。本地化?只有死路一條。

香桐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