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2/2010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文化保育歎慢板 港府沉香當爛柴

本港有很多頗具特色的文化和產業,只是政府不懂珍惜,往往得靠民間熱心人士保護和推廣。除了本報昨日提到的「奶茶王」外,港府編製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亦大歎慢板,由○六年提出有關計劃,一直拖到去年才委聘專家展開普查,預計最快要到二○一二年才完成,難怪有立法會議員直斥當局保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個講字」。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三年訂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後,全球各地反應踴躍,紛紛制訂遺產清單,惟港府慢條斯理,一直到○六年才跟進。負責首期普查的學者批評,港府處理非物質文化遺產起步較日本及南韓等鄰近地區遲。老實說,香港別說比不上日本和南韓,就算和一海之隔的澳門比,也遠遠不如。澳門○五年已將歷史城區成功列入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除此之外,澳門當局近年還積極推廣文化旅遊,吸引了大量遊客慕名而至。

其實,香港亦不乏具保育價值的文化遺產,而且絕對不比澳門遜色,問題是當局一直把沉香當爛柴,沒有好好保護而已。可以見到,普查工作自去年展開以來,至今已記錄了二十多個項目,包括神功戲和道教結婚儀式等節慶活動或儀式。另外如大坑舞火龍、長洲太平清醮、大澳端午遊涌以及香港潮人盂蘭勝會等傳統習俗,不僅有悠久歷史,也深具本地特色,成為吸引外國遊客的賣點之一,惟當局直至去年才向國家文化部提出將上述活動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實在是後知後覺。

當局編製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雖然姍姍來遲,但遲到總好過不到,當務之急是抓緊時間,一改過往拖拖拉拉的作風,更重要的是,對於列入清單的項目,必須切實做好保育工作。正如學者指出,製作清單只是第一步,「如果政府不撥出資源保育,令下一代承傳,咁張清單就等如無用!」學者並非杞人憂天,以大坑舞火龍為例,政府多年來不聞不問,一直都是靠大坑坊眾福利會苦苦支撐才可延續,惟近年來村內男丁漸少,令這種習俗面臨失傳之虞。即使舞火龍申請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辦團體仍然抱怨政府並無撥款支持,可見當局為傳統活動「申遺」,說到底只是門面工夫罷了。

當局任由傳統習俗自生自滅,保護古蹟亦同樣不力。一九八三年被列為法定古蹟的大埔上碗窰,古物古蹟辦事處一直未有妥善保育,甚至連圍封也欠奉,任何人均可自由出入,以致遺址內具考古及科學研究價值的明清至民國期間瓷器碎片,竟淪為附近村民墊花盆、「攝」櫈腳的「廢物」。由此可見,保育工作跟不上,就算為再多文物和傳統風俗習慣申遺,也只是徒具形式,自欺欺人而已。

與港府保育文化遺產漫不經心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南韓當局在這方面表現得異常積極,近年相繼將端午節以至風水等向聯合國申遺,連孔子、李時珍和孫中山等歷史名人也被貼上「韓國製造」的標籤。這種將別國文化據為己有的行為固然不足為訓,但亦反映在講究軟實力的今天,各地政府保育文化唯恐不及。本港坐擁不少珍貴文化資源,當局卻不懂得好好開發和利用,以吸引遊客,簡直是愚不可及。

港府暴殄天物,也就難怪本港旅遊業無以為繼,被周邊競爭對手後來居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