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2/2010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監管之門洞開 恭候毒奶入港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偃於一時的三聚氰胺毒奶死灰復燃!內地近日出現大量含有超標三聚氰胺的奶類製品,遍布全國各地的多家企業被指使用○八年毒奶潮中未被銷毀的問題奶粉為原料,產出牛奶、奶粉、煉奶、奶糖、雪糕等產品。內地媒體揭發,部分問題企業早於去年初已被查處,但有關當局卻以「保持乳業恢復形勢」的荒謬理由秘而不宣,大半年來,不知又有多少問題奶品流入市面。

當年的毒奶事件,導致三十多萬初生嬰幼兒蒙禍,多名嬰兒死亡,中央三令五申不准再賣毒奶粉。詎料事隔不足兩年,受害嬰兒父母的淚仍未乾,奸商污吏已在故技重施,為當年的問題奶品借屍還魂。常言道,「蝕本的生意沒人做,殺頭的生意有人做」,而今中國,只要有利可圖,竟連殺人的生意也有人做。此風一日不除,無論當局再花多少錢到海外宣傳「中國製造」,也只是個貽笑大方的國際笑話。

在一片毒奶陰霾中,近日本港出現大批專程來港搜購奶粉的內地家長,然而他們可能不知道,即使在香港購買奶粉,也不一定是百分百安全。據本報記者採訪揭示,有見嬰兒奶粉供不應求、價格上漲,不少商店開始違規銷售聲稱來自外國的水貨奶粉,這些水貨奶粉僅附外文說明,令消費者無法認清產品資訊。消委會反映,過去兩年收到的奶類產品投訴多達二百五十宗,有投訴人購入聲稱來自荷蘭的奶粉後,才從包裝上發現實際產地是泰國。

見微知著,此事暴露港府在食品銷售監管上的巨大漏洞。根據《食物及藥物(成分組合及標籤)規例》,在本港出售的預先包裝食品,包括奶粉,必須附有中文或英文食物標籤,列出食物名稱、成分、生產商或包裝商資料、食用日期及重量等,違者最高可被罰款五萬元及監禁六個月。只可惜,食物安全中心對違規銷售水貨奶粉視若無睹,在過去三年內都是「零檢控」,令有法例等於無法例。當局有法不依、巡查不力,無異為毒奶捲土重來敞開大門。

更有甚者,有人在網上廉價出售聲稱購自外國的奶粉補充裝,而港府對此類網上銷售一向缺乏監管。就記者所見,有關產品僅以錫紙包裝,成分、產地等資料一概欠奉,誰敢保證這些「奶粉」沒有問題?

在○八年的毒奶潮中,大量問題奶類製品流入本港,令人聞奶色變,至今猶有餘悸。當時,輿論一致批評當局後知後覺,反應過慢,要求港府訂出清晰的檢驗標準,主動出擊,杜絕問題食物。其後,曾蔭權也煞有介事地向立法會提出修改食物安全條例,認為可「更有效保障食物安全」。如今看來,當局顯然沒有吸取上次事件的教訓,市民要求主動監管食物的願望落空,新例也不過是一紙空文而已。

聲譽易毀難建。內地人來香港購買奶粉,為的是香港人辛苦建立的「購物天堂」招牌,相信在港出售的奶粉在品牌及質素方面都有所保證。可惜,港府的食物監管聊備一格,坐視水貨奶粉違規銷售,再這樣下去,內地的新一波毒奶潮遲早攻陷香港,而「購物天堂」的金漆招牌,亦會隨之崩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