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2/2010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以為BB係魔鬼」

【本報訊】婦女產後既要照顧嬰孩,又要重投工作或料理家務,壓力重重,本港約有一成至一成半產後婦女患有產後抑鬱症。青山醫院精神科醫生指出,患者通常在產後首月發病,脾氣變得暴躁或情緒低落,照顧嬰兒能力大減,嚴重者會傷害自己或嬰兒,曾有患者「將BB由梳化丟落地」。醫管局自○五年在十三間母嬰健康院設立「兒童身心全面發展服務」計劃,已識別一千三百名患者,轉介至精神科門診跟進。

青山醫院精神科副顧問醫生蕭慧敏表示,早前曾對一百一十四位到精神科專科門診求醫的產後抑鬱症患者進行調查,當中約六成半由上述計劃轉介,其餘由私家醫生轉介,患者多數出現情緒低落、失眠、經常緊張等問題。她指出,患者或因為情緒激動而打仔,部分嚴重患者會出現幻覺,傷害自己或嬰兒,「佢哋以為BB係魔鬼,聽到有聲音同佢哋講要結束BB嘅生命」,曾有患者「將BB由梳化丟落地」。

蕭慧敏表示,母親患上抑鬱症會損害親子關係及與丈夫的關係,同時會窒礙嬰兒的成長,其語言能力、情緒控制能力,甚至是智力亦會受影響。醫學界暫時仍未知產後抑鬱症成因,但經濟有困難、意外懷孕、曾患上抑鬱症及性格追求完美的婦女,均是產後抑鬱症高危一族。

母嬰院計劃識別患者

九龍西、新界西及九龍東等地區有較多單親、新移民及綜援婦女,患產後抑鬱症的比率亦較高,醫管局自○五年起於上述三個區域的醫院聯網,陸續在轄下十三間母嬰健康院推出「兒童身心全面發展服務」計劃。產後婦女到健康院後需填寫情緒表現問卷,醫護人員篩出懷疑患者後,精神科護士會親身到健康院與她們接觸,有需要會轉介至精神科專科門診跟進。

蕭慧敏指出,早前的調查又發現,經由私家醫生轉介至精神科門診的產後抑鬱症患者,患病時間較由全面發展服務計劃患者長,病況亦更嚴重,反映計劃可協助患者及早被識別及獲得協助,家人對產婦的關懷亦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