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1/2010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政情:小氣候:青年事務委員會無影無蹤

煲呔曾前日出席立法會答問大會,主調竟然是認衰,既自行修正「深層次矛盾」的範圍,又主動承認政府應對青年人問題有不足之處;心戰室配合放風,吹噓煲呔曾早有先見之明,早已指示相關官員研究如何加強與青年人溝通的方法。老實說,如果不是高鐵撥款殺出「八十後」群體的抗爭行動,煲呔曾真會如此英明神武,走在危機的前頭?

說來也可笑,近日官民聚焦青年人問題,但在政府現有的諮詢架構之中,不是有一個青年事務委員會的物體嗎?要講青年問題,應以這個委員會的建議最具參考價值,為何由煲呔曾到社會各界,都當青年事務委員會透明,另闢蹊徑探討包括「八十後」群體在內的青年特徵?

打開青年事務委員會的網頁,這個諮詢組織早在港英管治年代的一九九○年二月成立,職能包括就青年事務向行政長官提供意見,促進各個參與提供青年服務的政府部門與民間機構的合作、蒐集青年事務的資料,並就有關青年事務的問題進行研究,鼓勵他們參與社會事務等等。

除了職能,網頁還登載了一份青年約章,刊出青年發展的理想和原則、青年的主要權益和青年發展的長遠社會目標;約章更列出青年的定義是指十五歲至二十四歲之間的人士,並可以上下延伸五歲以配合實際工作需要。這個年齡界定,涵蓋整個「八十後」群體,紙上談兵面面兼顧,為何委員會在這場「八十後」衝擊波中,未能發揮預警作用?

青年事務委員會變成一個僵化諮詢機構,工作與現實脫節,不食青年煙火。同樣的情況,與年前拆卸皇后碼頭引發的保育問題如出一轍,正是當時的古物及古蹟諮詢委員會與社會脫節,不懂變通,才毀掉像皇后碼頭這類考古價值不高,卻滿載幾代港人集體回憶的公共建築物。政府倚靠這些行禮如儀的諮詢架構收集意見,作為制訂政策的參考,甚或視這些諮詢架構為官意的背書工具,決策怎能不出亂子。

這次煲呔曾帶頭廢青年事務委員會的武功,看來政府全盤檢討現行的青年事務策略,已把聊備一格的青年事務委員會虛化,自我否定這類傳統法定諮詢架構的作用。

風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