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1/2010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醫知健:膝蓋脫骹自行復位有隱憂

膝蓋關節脫骹是較常見的骨科下肢創傷,成因主要是關節結構生長不理想,例如膝蓋的位置較高、盆骨較闊、韌帶及肌肉較鬆、肌肉太弱等,此外,女性天性關節較鬆、肌肉較弱及盆骨較闊,所以發生脫骹的機會也較高。當這些高危人士運動、上落樓梯便會容易扭傷膝蓋關節。

部分患者在受傷後只要伸直膝頭,關節就會自行復位,很多人就此不了了之,再加上受傷後只出現輕微腫脹及痛楚等,令部分患者不知道自己曾脫骹,自行復位後便不加理會,但關節內部的傷患其實仍未復原,例如脫位時關節面受到撞擊,令關節面軟骨及骨骼受損,甚至骨折,或關節面脫落成為游離體,膝蓋關節也有機會因受傷而出現韌帶、關節膜及肌肉撕裂等情況。

內傷未復原 隨時再鬆脫

患者若延誤治療膝蓋關節脫骹,隨時引致復發性膝蓋關節鬆脫,日後或有脫骹、疼痛、膝蓋關節無力、活動受影響等情況。因此,在脫骹後必須進行詳細檢查,若發現關節受損,應立即接受治療。若是首次膝蓋關節脫骹,大部分患者都可採取非手術性治療,即先將受傷膝蓋內的瘀血抽出消腫,然後以特製的支架輔助已脫骹的膝蓋關節復位,使撕裂的筋腱及肌肉組織自行愈合。

不過,患者若有高危因素,則須在首次受傷時採用手術治療,這些高危因素包括骨折、內側肌肉較大範圍撕裂、韌帶及關節面撕裂面積大、多名家族成員曾出現類似的脫骹問題、經常運動、膝部位置生長較高等,日後再次脫骹的機會也較高。

骨科專科醫生高拔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