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2/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魯迅投槍:文化部消滅了小偷

本文重點
《孔乙己》是我創作的第二部小說,主人公孔乙己是個考不上秀才的讀書人,他沒有謀生的能力,只會鑽故紙堆,研究茴香豆的「茴」字有幾種寫法,後來因偷書被人打折了腿,他卻辯稱不是偷書,而是「竊」書,雖然竊仍然是偷,但他覺得竊字好聽一些、文雅一些,更符合他的讀書人身份。

最近,一款名為「開心農場」的網絡遊戲在內地極為流行,文化部日前發出通知,要求有關網站修改遊戲中的「偷菜」一項,改稱「摘菜」或「採摘」、「收穫」。文化部可能是嫌「偷」字不雅,影響國民形象,甚至讓外國人誤會中國人都是小偷,於政府的面子上也不好看。再者,若國人「偷菜」成癮,久而久之,會否造成是非不分,以「偷」為榮呢?而將「偷菜」改稱「採摘」或「收穫」,立即與偷竊劃清界線,文化部官員修飾文字的功夫,比孔乙己長進了不少。

只不過,文化部一舉消滅了「偷」,全天下的小偷必定拍掌叫好,今後他們到處「採摘」,市民將難以舉報,公安亦沒有理由抓捕,法庭也無法判決。還有,那些對配偶不忠的人,是不是也可以自辯不是偷情,而是「收穫」?

說起玩弄文字遊戲、粉飾太平,擁有學士、博士頭銜甚至喝過洋墨汁的官員,顯然比孔乙己技高一籌。在內地,失業叫下崗待業,貧窮叫低收入,早前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更有一個大膽的創意,指中國的窮人應稱為「待富者」,理據是中國的改革尚未結束,今日的窮人,將來有機會成為富人。古今中外,任何社會都有窮人,而經過厲大學者這麼一修飾,中國便從此沒有窮人,只有富人及「待富者」之分,這簡直是提前進入共產主義了。還是中國憤青說得對,諾貝爾經濟學獎沒有頒給中國學者,有關遴選委員會有眼無珠。

港府消滅了窮人

將窮人稱為待富者,粉飾貧富懸殊,掩蓋事實真相,這是當代的精神鴉片。在我魯迅眼中,這些為朝廷歌功頌德、為統治者舐痔的所謂學者,都是「無行文人」。

無獨有偶,香港窮人目前已急增至一百二十萬,比回歸前多了幾乎一倍,但曾蔭權卻詭辯收入低於綜援金的才是窮人,言下之意,香港根本就沒有窮人了。真是想不到,港府高官振興經濟無方,刺激就業乏術,但打腫臉充胖子、為政績塗脂抹粉的水平卻突飛猛進。說穿了,他們不過是現代孔乙己罷了。

周紹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