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2/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龍吟大地:北京這回不韜光養晦

經過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兩大陣營馬拉松式的艱難談判,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在達成不具法律約束力的《哥本哈根協議》後閉幕。這次會議,是今年重大的國際事件。筆者留意到,這是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最不「韜光養晦」、最為積極「當頭」的一次行動。

中國領軍打減排戰

在毛澤東時代,中國是第三世界的旗手。那時,毛澤東奉行三個世界的理論,中國屬於第三世界,也高舉「反帝反霸」的旗幟,為第三世界謀利益,也因此北京獲得非洲等多數國家的支持,重返聯合國,坐回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位置。鄧小平推行改革開放後,提出了「韜光養晦」、「絕不當頭」的策略方針。事實上,三十年來中國在國際事務上基本採取低調政策,很少自己提出重大提案,對於其他大國的議案也謹慎使用否決權,即使不同意也多數是棄權。所以,這回中國帶領發展中國家打這場減排大戰,不但令各國注視戰績,也注視中國在世界舞台表演的策略變化。

在大會上,北京代表三度拍案而起斥責「丹麥草案」,中方首席談判代表蘇偉對大會主席、丹麥首相拉斯穆森直言:首先,談判必須堅持程序公正、透明,丹麥作為主辦方不能試圖通過改變程序實現自己某些令人懷疑的目的。其次,任何提議都不能違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第三,必須由全球所有的國家來決定,而不能由小部分國家來決定。北京還指出,《京都議定書》規定,發達國家應在一九九○年的基礎上集體減排百分之五點二,但實際上,絕大多數發達國家的排放不降反增,有的增幅甚至高達百分之三十以上。同時,在技術轉讓問題上,發達國家總是以「專利保護」推搪。

北京反對發達國家「平均攤分」原則,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發達國家率先大幅量化減排並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援,發展中國家則根據本國國情盡可能減緩溫室氣體排放。中國的主張符合多數國家利益,因而得到廣泛支持。

靈活游說求同存異

平實而看,中國這回不出頭也不行了,否則傷害自身重大利益。中國固然整體GDP躍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則還在低水平。而最為重要的是,中國正處於工業化、城鎮化的關鍵階段,但是,能源結構以煤為主,與以石油和核電為主的發達國家相比,減排有「特殊困難」。北京已承諾的二○二○年比二○○五年下降百分之四十到四十五,要真正做到其實非常困難。所以,中國強調自主減排,不與任何國家的減排目標掛鈎,也不允外部入內監督。

不過,與毛澤東的「反帝反霸」不一樣,北京這回當頭並非與老美對抗,而是靈活游說,求同存異。

古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