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1/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SUN特搜:大坑變暗渠趕快走一回

【SUN特搜小組記者蕭洛汶、張琦報道】中環天星碼頭、灣仔喜帖街相繼被清後,銅鑼灣大坑的起源地大水坑,也將會消失,成為暗渠,港人的集體回憶中,又多一處成為歷史。時光倒流逾百年,大水坑匯集山上溪水,孕育大坑村民成長,隨着本港發展,這條水渠漸被縮短至僅得兩百米的明渠,政府近月又以「渠水臭」為由,正展開覆蓋明渠工程。老村民目睹「大坑」變「暗坑」,不勝唏噓,希望政府在「暗坑」立地標,為大坑留下印記。

顧名思義,港島現時的大坑區,從前確實有一條大水坑,它匯合南面的畢拿山各條支流,流進維多利亞港。在逾百年前,本港開埠初期,大水坑兩旁(即現時的浣紗街近蓮花街附近)聚居過千名客家人,自稱大坑村村民,後來,外界也稱該處為大坑。

瀑下扑衫 打走污垢

大坑村村民的衣食住行,與大水坑息息相關。居住在大坑村逾八十年的林婆婆,早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便在水坑旁賣糯米飯,當年逸事她娓娓道來:「依家嘅浣紗街近光明台位置,喺四、五十年代時係大水坑上游,有好多個『番衣氹』。『番衣氹』係面積約半個泳池大嘅水氹,嗰度水流急速,加上上面有瀑布飛瀉,好似自動水龍頭,好多村民,甚至附近洗衣公司職員,攞埋客人啲衫嚟呢度洗,再拎住支棍『扑扑扑』打衫,打走污垢。」

因水氹水質清澈,除作「番衣氹」,亦是泳池,每逢夏日,便有很多村民到來游泳消暑,但由於氹水深,經常有泳客遇溺死亡。「後來村民請咗位法師嚟開壇作法,仲喺現時嘅浣紗街,立個『喃嘸阿彌陀佛』碑嚟鎮住,意外真係少咗好多。」林婆婆說:「大水坑後來變為排污系統嘅一部分,大坑就變了大水渠。而村民就將食物殘渣、污水、垃圾都倒晒落渠。」

亞洲球王 大坑之光

大水渠當年經常氾濫。在大坑居住了六十多年的大坑坊眾福利會總務主任陳德輝,翻箱倒籠,尋獲多幀大坑區在五十年代水浸的黑白舊照。「當年渣甸山有個石礦場,細石沿住條渠沖落來,一落雨就山泥傾瀉,沙石多就成日水浸。好多屋都被水淹,水深及胸,村民要喺屋企三、四天,至可以兜走晒啲積水。仲有啲大人趁水浸戴住泳鏡去『尋寶』,尋找雜貨舖跌出嚟嘅雞蛋同埋罐頭!」

大坑也出了最少兩位傑出運動員,但是已經身故。一位是四次為中國足球隊奪得遠東運動會冠軍的李惠堂,被譽為「亞洲球王」,他在一九三六年參加中國首次派隊出賽的奧運會足球比賽;另一位是被譽為本港最偉大網球員葉觀雄,在四十年代勇奪中國全運會網球男單金牌。

倡設地標 歷史留痕

往事如煙,大部分水渠於六十年代已被填平,變成今天的浣紗街。香港歷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蕭國健指出,它仍有「滄海遺坑」,位於皇仁書院旁約長二百米的明渠,就是大水渠僅餘部分,屬大坑地標,當年渠水便沿此道流進維港。不過,渠務署指明渠傳出異味,在月初起做為期三年的覆蓋明渠工程,但署方沒有回應會否立地標一事。

「邊臭呀!我唔贊成封渠,呢度係大坑起源!」除林婆婆和陳德輝反對工程外,在大坑的鐵皮排檔擺賣香燭多年的「女姐」也擔心風水會變差,「大水坑以前由虎豹別墅流落來,風水好好!依家連少少都無埋,香燭都賣少咗好多。」灣仔區議員黃楚峰希望政府在暗坑設立地標,讓市民知道大坑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