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1/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經濟反彈乏力 何來沾沾自喜

港府昨日公布最新經濟數據。經季節性調整後,第三季經濟按季增長百分之零點四,按年跌幅為百分之二點四,整體貨物出口比去年同期暴跌百分之十三點二,顯示經濟反彈乏力。雖然數據遠差於外界預期,但曾蔭權卻沾沾自喜,他聲稱由於香港有處理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的經驗,加上港府做了優化銀行及金融制度措施,所以復甦比較快。

曾蔭權自我感覺良好,可惜事實卻遠遠不如他所說的樂觀。表面上,本地經濟確有回暖迹象,但實際上,所謂復甦依然似有若無,尤其是貨物出口跌幅更甚於第二季,顯示外圍經濟依舊疲弱,香港遠未擺脫金融海嘯的陰霾。正如城大經濟及金融系副教授李鉅威所言,有關數據明顯比外界預期差,顯示香港經濟反彈乏力,甚至可說是仍在谷底橫行,並未見到真正的復甦曙光。他警告,若歐美經濟繼續沒有改善,內地和香港的出口持續下跌,部分捱得過金融海嘯第一波衝擊的香港企業,可能最終會捱不住倒閉,令失業率再次回升。

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高官口中的所謂復甦,主要見於投資及樓宇建造兩項,其實,這亦正是香港的隱憂所在。其一,無論股市及樓市如何上漲,受惠的主要是富裕階層及外來炒家,對基層民生裨益有限。其二,股市和樓市的升勢主要是由國際游資帶動,而這些游資來也匆匆、去也匆匆,港府只見其利,不知其害,一旦外來資金急速撤離,極可能對本港經濟造成另一波衝擊。

面對這種乍暖還寒的經濟環境,不少學者指出,目前全球經濟皆由救市措施支撐,到了各地政府退出市場時,可能會觸發另一場泡沫爆破。此外,在金融海嘯影響下,保護主義逐漸抬頭,環球貿易摩擦漸增,亦為經濟前景平添變數。

事實上,即使本港經濟略有好轉,主要亦是受惠於內地的強勁復甦,港府只是坐享其成而已,何來沾沾自喜。眾所周知,自從爆發金融海嘯後,港府除了派出幾粒糖之外,最大的動作就是推出被譏為口惠而實不至的中小企特別信貸保證計劃。曾蔭權企圖將經濟好轉歸功於「港府處理得好」,實乃貪天之功。

悠悠萬事,民生為大。其實,要看一個地區的經濟是否真正復甦,關鍵是看基層市民能否受惠。事實告訴我們,時至今日,本港失業率仍然高達百分之五點三,失業總人數超過二十萬。另有十九萬戶低收入家庭,他們胼手胝足累日劬勞,所得的收入卻低於綜援水平。可以肯定地說,復甦也好,曙光也好,都與他們毫無關係。

升斗市民的消費信心,同樣可以反映民生水平。本港第三季私人消費開支僅錄得百分之零點五輕微增長。城市大學上月公布消費者信心指數,以二百分為滿分計,受訪者的整體信心指數僅有九十點三分,反映市民的消費信心仍然相當疲弱。面對這種疲不能興的消費市道,港府又做了甚麼?

古人說,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基層市民信心難復,不少人仍在困境之中苦苦掙扎,為政者理應憂民之憂,設法振興經濟,增加就業機會,同時為可能再次降臨的危機做足準備。一味對着經濟數據沾沾自喜,甚至自我貼金,根本是自欺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