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0/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教育產業假大空 閉門造車枉自吹

港府施政乏善可陳,振興經濟無方,為了應付輿論,曾蔭權早前開出六大產業的空頭支票,而且煞有介事將之作為施政報告的重點。可惜,所謂六大產業,無非又是海市蜃樓,不但無法增強港人的信心,反而更凸顯港府黔驢技窮的窘境。

六大產業包括教育產業,當局聲稱已預留兩幅土地發展私立大學,額外提供四千個自資學額,然而,各界對此普遍存疑。昨日在立法會上,議員強烈質疑有關措施不切實際,根本無法達到預期效果。有議員指出,私立大學提供學額有限,政府撥出的土地太少,既不能增加本地學生升學機會,亦難以吸引內地學生來港。

事實上,政府預留的兩幅土地,總面積不到九千平方米,有議員戲稱連一所較大的中學都不如,難以提供學生宿舍等配套設施。當局聲稱仍在物色地方,但以港府一貫議而不決的施政作風,短期內提供合適的土地幾無可能。試問單憑兩幅「蚊型」地皮,如何打造一流大學?如何吸引海內外人才?沒有足夠配套,空談發展教育產業,到頭來只會演變成教育「八萬五」的鬧劇。

港府好大喜功,一方面搞教育產業,另一方面卻漠視本地學生對高等教育的需求,剝奪他們升讀大學的機會,令資助學位緊張這個老大難問題成為學生和家長揮之不去的夢魘。

本港目前只有一萬四千多個資助大學學位,每年因學額不足未能升讀大學的本地學生有五千多人。而且本地大學升學率僅為百分之十八,與歐美國家差距甚大,證明本港高等教育的基礎薄弱,港府不增撥資源增加本地資助學位,反而將資源用於吸引非本地學生,簡直是本末倒置。

按照港府的如意算盤,教育產業的主要對象是內地學生,但實際上,香港生活指數之高全球名列前茅,對內地學生來說,學費、住宿、生活雜費等開銷並非小數目,到底有多少內地學生負擔得起,實在是一個頗大的疑問。

正如有內地官員指出,本港高校的名氣及實力比不上英美名校,若是收費低,辦學無利可圖,教育產業無從談起;要提高競爭力,惟有高薪聘請學術水平高的教師,成本水漲船高,只好提高收費,這樣一來,內地學生寧願選擇到英美等地留學。

再者,回歸以來港府的教育政策左右搖擺,令人無所適從,基礎教育質素每況愈下,又怎麼能夠發展教育產業呢?連行政會議成員也大潑冷水,認為本港並不具備發展教育產業的條件。事實上,港府高官對本港教育根本沒有信心,他們紛紛將子女送到外國讀書,卻高調推銷教育產業,不僅是自欺欺人,更是愚弄市民。

而更大的問題是,由於經濟發展停滯不前,失業率高企,本地並無留住人才的環境與誘因。眾所周知,來港就讀的非本地大學生、研究生和博士生,大多視香港為跳板,學成之後便遠走高飛,對本地經濟毫無貢獻。

教育事業,功在千秋。長遠來說,教育是值得投資的,但必須切合實際,按部就班。港府與其誇誇其談,何不踏踏實實做事,先投放足夠資源,讓那些望門興嘆的本港學子一圓大學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