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0/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施政附送慳電膽 道是有招卻無招

曾蔭權連續三份施政報告的主題都用了一個「新」字,前年是「香港新方向」,去年是「迎接新挑戰」,今年是「群策創新天」,可見他是一個「喜新厭舊」的人。可惜,他雖然喜新,卻無法創新,今年這份施政報告予人的感覺同樣還是假大空,而且是沒有糖衣包裝的假大空。

沒有期望,也就沒有失望,曾蔭權事先張揚今次焦點將放在發展六大產業,所以,施政報告無糖派不足為奇。令人想不到的是,這份施政報告不僅無糖派,而且無民生、無紓困、無扶貧、無承擔,更無振興經濟、創造就業的具體措施,有的只是侈談未來和願景的空話、假話和廢話,可謂「洋洋數萬言,空洞無一物」。

捨近求遠 捨本逐末

綜觀整份施政報告,從頭到尾堆砌諸如「進步發展觀」、「家庭價值」、「保育綠化」、「優質生活」等漂亮的詞藻,但對於香港目前面臨的實際困難與挑戰,不是避而不談,就是含糊其詞。例如在談到兩岸「三通」對香港帶來的影響,曾蔭權不敢再重彈「短期有影響、長期利好」的舊調,而是承認香港的傳統中介角色受到嚴峻考驗,尤其是中轉的客流及貨流正急劇減少。然而,其對策僅是計劃成立「港台經濟文化合作協進會」及在台灣設立一個綜合性辦事機構,以此虛應過去。

又如面對上海這個未來國際金融中心和航運中心的嚴峻挑戰,施政報告雖然提到不少港人對此感到憂慮,但卻以「香港與上海可以分工合作,各有所長」來自我安慰。

周邊城市的競爭還在其次,香港本身問題多多,才是最大的隱憂。眾所周知,本港貧富懸殊日益惡化,嚴重威脅社會穩定,要求當局扶貧紓困的呼聲從來沒有間斷。但曾蔭權卻認為,以福利為主的紓困措施不受市民認同,長遠要依靠經濟增長,共同創富。這根本是欺人之談,姑勿論金融海嘯影響尚未完全消退,本港經濟增長乏力,即使是「二十年最好」的時候,窮人的數目也是有增無減。港府拒絕對弱勢社群伸出援手,卻侈言甚麼「共同創富」,這不是欺人之談又是甚麼!

「道在邇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施政報告給人的感覺正是捨近求遠、捨本逐末。曾蔭權誇誇其談,既要鞏固四大支柱產業,還要發展六大優勢產業,語不驚人死不休。可惜,自經機會提出所謂六大產業的概念以來,各界質疑聲音不斷,而曾蔭權雖然事先張揚施政報告將集中討論相關事宜,但除了提出活化逾千幢舊工廠大廈,以求「地盡其用」之外,並沒有其他具體可行的發展措施,可見至今為止,當局對如何發展六大產業也是心中無底。事實上,在六大產業中,現時私營企業對本地生產總值的貢獻只有百分之七至八,即使將來的比重增加,恐怕也無法令普羅大眾受惠。

難怪有人說,這是一份與普羅大眾無關的施政報告,事實確實如此。找遍整份報告,唯一和市民切身利益有關的部分,大概就是那區區一百元的慳電膽現金券。然而,即使如此,羊毛還是出在羊身上,這一百元現金券並不是白送,附帶條件是增加電費一年,當局如此「以民為笨」,真是令人哭笑不得。

姑妄言之 姑妄聽之

當然,施政報告提出的所謂保育中環、美化維港、城市綠洲等構想,如果真的能夠成事,市民也可以受益。問題是,以港府一向議而不決、決而不行的施政作風,等到這些美麗的構想變成現實,恐怕已是十幾二十年後的事了。正如古人所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港府坐而論道,空口說白話,即使構想多麼美麗,多麼誘人,終究只是空中樓閣,海市蜃樓。

難為曾蔭權王婆賣瓜,還在自賣自誇,聲稱二○○七年施政報告提出的基建工程及重要政策,大都按計劃落實。事實卻是,他當年提出的大型基建,除了啟德郵輪碼頭前期工程以及港鐵西港島線已經動工外,其餘的仍在紙上談兵。港珠澳大橋與廣深港高鐵說是年底動工,能否成事尚有疑問,而西九文化區剛剛展開公眾諮詢,更是不知何年何月才有結論。港府的施政效率如何,大家心知肚明,六大產業也好,十大基建也好,當局姑妄言之,市民姑妄聽之,誰也不會當成一回事。

不過,曾蔭權在施政報告裏倒是說了幾句真話,他指「金融海嘯引發社會反思,明白到經濟不能單靠金融業,而是要走向多元化」。此一時也,彼一時也,他以前曾發出「金融業可以養活一千萬人」的豪言壯語,如今自打嘴巴,莫非他覺今是而昨非?可惜現在才知道這個道理,已經太遲了!

魯迅先生筆下的九斤老太有一句口頭禪,「一代不如一代」,這句話套用在曾蔭權的施政報告,可謂恰如其分:「一年不如一年」。前幾份施政報告,他還豪情萬丈,顧盼自雄,既為港人指出「香港新方向」,又要帶領港人「迎接新挑戰」,到了今年,他已豪情不再,只是要求港人「群策創新天」。一個「群」字,既凸顯出港府的無能,也印證了港人的無奈。

施政報告的結語如此寫道:「所有扎根香港的人,要用更廣闊的視野,望向更遠的未來。未來十年香港將更快、更全面與珠三角融合,在經濟、文化、社會層面都進入新時代。」說的比唱的還好聽,可惜香港正面對各種內憂外患,港府連眼前的問題都解決不了,又怎麼能望向更遠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