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0/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Sun特搜:大廈地庫變水簾洞 居民逼孭百萬維修費

【SUN特搜小組記者羅慶輝、黃裕慶報道】有否想過在「水簾洞」生活的滋味?在西環一幢商住大廈居住的五百個住戶,七年來因大廈地下及地庫長期受水浸困擾,儼如生活在「水簾洞」之上,小業主受蚊患威脅外,更被迫「硬啃」逾百萬元的維修費。該大廈因應港鐵支線發展,預留地下及地庫建造車站出入口,將業權轉交政府,豈料港鐵更改路線,大樓預留空間丟空外,更嚴重滲水。惟產業署將維修責任推卸給業主,還指不理會即檢控,雙方就此各執一詞。大廈居民怒斥若遭受檢控,即發起上街遊行抗議。

引發維修責任爭議的創業中心,位於西環德輔道西四零二至四零四號,屬商住大廈,約有五百個住戶。發生滲水的位置,在地下及地庫兩層,面積共約三千二百平方呎,目前尚未全部打通,二十年前興建大廈時,原計劃把這兩層預留為港鐵站,作為德輔道西出口。

記者日前隨職員入內觀察,只見牆壁布滿深淺不一的水漬,明顯是多次積水留下的證據,室內充滿濃烈的發霉味,鐵造的樓梯扶手銹迹斑斑,地面也凹凸不平。記者發現,位於最底的地庫,已被深逾兩米的積水佔據,恍如「水簾洞」。

拒絕向住戶提交檢測報告

「地庫咁多積水,搞到孳生咗好多蚊,影響居民,而呢度每隔三個月,啲積水就會浸咗成個地庫,所以要定時搵人泵走積水。」創業中心業主立案法團主席許溪水稱,地下及地庫自二○○三年起出現滲水問題,惟該處出入口範圍已被產業署用鐵閘鎖起,職員入內泵水前,需向產業署取匙,待泵水後再將鎖匙交還產業署。

管理公司職員進入地庫後,要先將小型水泵放入水池,再將相連的膠喉拖出地面,開動水泵,將積水泵入街井排走。用了逾一天時間,職員才將所有積水抽乾。不過,來歷不明的水源,繼續從樓梯之間滲出,水質半鹹半淡。

其實自○二年開始,大廈法團已經常與產業署爭論地庫的維修責任,但一直未有定論。至今年初,產業署聲稱經過建築署查證,積水問題是由大廈地基的防水層滲漏所致,而防水層屬於大廈公用部分,故法團有責任維修。不過,產業署雖然言之鑿鑿,但卻拒絕向法團提供任何檢測報告,署方今年五月發信予法團時,更「強烈勸喻」法團修妥滲漏問題,「否則產業署將考慮採取法律行動」,令居民大感不滿。

苛政食人 住戶擬上街抗爭

據悉,政府產業署過往抽驗「水辦」時,結果每次不同。而渠務署三年前在創業中心B座對開的屈地街維修渠管時,也曾經爆渠,居民質疑產業署得出的結論只屬片面,難以令人信服。法團曾經問價,得知維修大廈地基防水層的費用可能高逾一百萬元,平均每戶要攤分二、三千元。他們批評產業署的做法形同「大石砸死蟹」,對住戶不公平。

「創業中心業主一心希望附近有港鐵站出入口,計劃取消之後住戶願望成空,已經非常失望。」許溪水語帶不忿地說,產業署是車站出入口的業主,滲水問題自然應由產業署負責;以法團一己微薄之力,實難與政府抗爭;但面對無理壓迫,若最後遭檢控,也會據理力爭,發起住戶上街,抗議「苛政食人」。

立法會議員葉國謙亦批評產業署過橋抽板,不顧道義:「如果當初唔係要起港鐵車站,就唔會發生今日呢件事。」他促請產業署負起維修責任,並會在立法會跟進事件。協助法團的地區幹事楊學明表示,產業署不肯更改土地用途,例如將港鐵站填平,才會有滲水問題,沒理由「逼住戶硬啃維修責任」。

強調防水層失效 責在法團

產業署回應本報查詢時,繼續重彈老調,表示位於創業中心的港鐵預留區的業權,是政府以財政司司長法團名義擁有,重申預留區地庫的積水問題,是創業中心地庫的防水層失效而導致,所以應由大廈業主立案法團負責維修。

「產業署若有確鑿證據,應該向法團清楚解釋,起碼要提供足夠理據,令法團信服導致地庫滲水的真正原因,而不是將理據收起。」熟悉大廈管理維修法例的執業律師鍾沛林表示,若雙方最後無法就維修責任取得共識,除了對簿公堂之外,也可選擇循調解、仲裁的方法解決紛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