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0/2009

醫知健:大聲療法鍛煉柏金遜患者

柏金遜症除了會導致患者「手騰腳震」外,亦可能侵襲口、鼻等器官。患者因發聲肌肉無法協調,導致說話含糊、聲細如蚊。本港去年引入「大聲療法」,由言語治療師進行密集式訓練,一個月後成功令患者聲量提升十分貝,達到正常水平。另外,外國研究發現,柏金遜症最先侵襲控制嗅覺的腦神經,推測可能與農藥等環境毒素有關。

據估計,本港有逾萬人患柏金遜症,國際間的發病率約為每千人有一人。患者最常出現動作遲緩、肌肉僵直及肢體震顫等徵狀。香港大學言語及聽覺科學部言語治療師關陳立穎昨指出,部分早期患者仍有正常理解及組織能力,但由於舌頭、顎骨、咽喉等控制發聲的肌肉無法協調,導致說話含糊、咬字不清及聲線微弱,聲量可低於五十分貝,即比一般環境雜音還要低。

香港柏金遜症基金去年贊助二十多名本地言語治療師接受俗稱「大聲療法」的LSVT(Lee-Silverman Voice Therapy)訓練,並以一對一方式,對患者進行為期一個月、共十六堂的密集式治療。治療師首先鍛煉患者用力「嗌」單字,並逐步說出完整句子,令患者聲量平均提升十分貝,達到七十分貝或以上的正常水平,咬字亦更清晰。外國研究顯示治療效果至少可維持兩年。

早期徵狀嗅覺減弱

本港腦神經科專科醫生楊漢明指出,柏金遜症除了影響口部,亦可侵襲鼻子,最早期徵狀是嗅覺減弱。他解釋,醫學界發現該症最先侵襲大腦的「前嗅神經核」及「迷走神經背核」,並逐步蔓延至腦幹及大腦皮層,因此有學者懷疑柏金遜症可能由外來環境因素經鼻腔引發。北美洲一項最新的大型調查顯示該症或與農藥有關,但暫無證據顯示日常食用農產品會導致柏金遜症,市民毋須過分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