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8/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紀曉嵐鐵筆:馬英九拖延政治難題

本文重點
隨着兩岸局勢一年多來的良性發展,「大三通」的實現,各項經貿、文化、社會、旅遊交流合作協議的簽訂,台灣「活路外交」在北京放行之下「有聲有色」,朝廷對兩岸關係進一步發展的關注點已放在了「解決政治難題」方面。

朝廷認為,前一階段先經濟後政治、先易後難的發展模式已經開始要邁向新的天地,不能總是停留在目前之水平,不能總是在經貿範疇裏打轉。因此,朝廷對台工作大臣王毅最近說:「兩岸關係的改善和發展,不存在過快或過慢的問題,也不存在只談經濟不談政治的問題。」王大人代表朝廷發出的訊息十分明顯:一是目前兩岸應保持過去一年來改善關係的發展速度,不應有甚麼「煞車皮」阻住地球轉;二是要保持發展速度,「談政治」、「解決政治難題」乃不可避免,不應人為迴避。

不統不獨攞着數

朝廷的態度很積極,而馬英九的態度則頗消極。馬英九再次當選國民黨主席後,即發表了一系列拖延解決兩岸政治難題的言論,也多次公開表示不想很快實現「胡馬會」;馬英九今後對兩岸問題的着重點,還是發展經貿關係,目的是為台灣向大陸繼續「攞着數」。

一個急,一個不急,關鍵原因是朝廷和台灣對發展兩岸和平關係的出發點完全不同。朝廷的出發點是要最終實現兩岸和平統一;台灣的出發點是走出經貿困局,增強自身經濟實力,長期保持「分治」局面。對此,馬英九也不隱瞞,他說過,國民黨的兩岸政策是「不統、不獨、不武」,而「不統」擺在首位也。

雙方出發點不同,局勢發展下去,就會有潛在的矛盾逐漸暴露出來,這是兩岸關係走到今天出現的問題。當然,現在兩岸關係氣氛不錯,國共之間的新一輪「蜜月期」也尚未過去,朝廷雖然有些急,想保持過去一年多的速度推動兩岸關係,接觸政治難題,但朝廷仍然是「和風細雨」,婉轉呼籲,不會在經貿和「活路外交」方面「施加壓力」,促使台灣早日商談政治難題。

馬英九的「三不」中有「不武」之說,朝廷當然也表贊同,此符合朝廷的「和統」方針,但如何實現「不武」,兩岸則有不同看法。朝廷認為應盡快在解決政治難題基礎上,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簽署和平協議,方能有「不武」之長治久安;而馬英九則以為只要保持目前這種經貿合作,加上台灣方面整軍備武、「以戰止戰」,就能實現兩岸「不武」。此苟全之計,相當表面和幼稚也。

柳太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