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7/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舊瓶舊酒搞環保 減排不成反添怨

空氣污染日益嚴重,烏煙瘴氣揮之不去,根據環境局數字,本港空氣中的臭氧含量持續上升,按年統計的低能見度時數已由九十年代的三百多小時暴升至二○○七年的一千二百九十八小時。在此情況下,特區政府雖然不斷高喊環保口號,推出愈來愈多環保措施,卻是有姿勢無實際,始終沒法切實解決問題。

昨日,環境局發表空氣質素指標諮詢文件,一口氣提出十九項改善建議,包括將天然氣發電比例提升至五成、在二○一四年年底前淘汰所有歐盟一期及二期的專營巴士等等。環境局局長邱騰華表示,當局希望透過推行上述措施,將本港空氣質素提升至符合世衞組織「中期目標一」的二氧化硫及微細懸浮粒子濃度指標,但其中部分措施需要市民付出代價。

表面上,當局推出的十九項措施應有盡有,實際上,這些措施無非是一些老掉牙的東西,不但毫無新意,更有不少被證實為不可行。難怪有環保團體批評,當局的措施只是舊瓶舊酒,過去曾經分時間推行但效果不彰,今次只是將措施再次包裝而已。當局將這些陳年舊招一炒再炒,證明他們對改善空氣早已黔驢技窮。

例如在諮詢文件中,當局建議設立低排放區,禁止歐盟三期或以下商業車輛進入旺角、中環、銅鑼灣等繁忙地區,便是一項徹頭徹尾的擾民劣政。道理簡單得很,一旦當局禁止舊型車輛進入旺區,這些車輛只好繞道而行,到時車程增加,整體廢氣排放不減反增,不但無法改善空氣質素,反為職業司機帶來不便。昨日已有運輸業團體表明反對建議,不排除會發起抗議行動。

事實上,早於今年三月當局透露採用世衞「中期目標一」為本港空氣質素的指標時,已經招來環保團體猛烈批評,指「中期目標一」為發展中國家普遍採用,當局採用此一指標,等於將香港的空氣質素標準大開倒車,與發展中國家看齊。豈料當局置若罔聞,依舊採用這個劣評如潮的指標,可見今次的所謂諮詢,只是一場敷衍民意的大戲,當局推動環保的誠意如何,不言而喻。

更加令人難以接受的是,新措施能否改善空氣尚是未知之數,市民已要為此付出巨大的經濟代價。當局估計,新措施推出後,電費可能會上漲兩成,巴士票價則至少會上漲一成半。

然而,有環保團體指出,只要巴士公司調整路線,政府好好監管電費,就可以做到既減排,又不會增加市民負擔的雙贏局面。由此可見,市民的負擔並非一定要增加,當局在諮詢文件中大談環保成本,其實是一味靠嚇,等於說,如果市民想要藍天白雲,就要拿錢來買,否則,就不要再埋怨香港空氣質素差。至於政府本身的承擔,諮詢文件則隻字不提。

事實上,當局借環保之名斂財,已非自今日始。例如當局極力推銷停車熄匙立法,便被質疑衝着罰款而來,減不了多少廢氣,卻為政府拓闊財路。不久前,當局打着環保旗號實施膠袋稅,但每年約二億元稅款收入不是用來推動環保,而是全數納入庫房,被譏為借機斂財,替銷售稅借屍還魂、暗度陳倉。

空氣污染指數居高不下,政府束手無策,不是炒冷飯,就是向錢看,企圖將環保責任卸給民眾,實在無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