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7/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誤了環保大業 肥了政府庫房

香港素以簡單稅制為傲,憑此成就購物天堂的美名。可惜近年政府不斷醞釀及推出新增稅項,令這項優勢逐漸失色。二○○六年,政府以「稅基狹窄」為由,企圖開徵銷售稅,後來在社會激烈反對下被迫擱置;昨日,政府又以「減用膠袋,推動環保」為名實施膠袋徵費,向購物者橫徵每個膠袋五毫稅款。結果措施甫一推出,便激起輿論此起彼落的批評,其中最為人所詬病的是,當局因開徵膠袋稅所得的每年約二億元稅款並非用於推動環保,而是悉數撥入政府庫房,被譏為「苦了市民、誤了環保、肥了政府」。

其實,政府推出膠袋稅,視升斗市民為主要徵稅對象,已是極不合理。在新措施下,徵費商戶主要是超級市場、個人護理連鎖店、便利店及百貨公司等,而這些商戶所賣的,是民眾無可避免要購買的日常用品,絕大多數市民取用膠袋,都是基於實際需要。當局徵收的膠袋稅款,看似微不足道,但這對於收入微薄的基層市民而言,無疑是百上加斤。

如果膠袋稅真可有效推動環保,市民不是不願作出犧牲。但事實上,本港環保的最大問題不是浪費膠袋,而是空氣污染,但當局改善空氣黔驢技窮,除了空喊「藍天白雲」口號外,就是小打小鬧,以「停車熄匙」趕絕職業司機。如今空氣污染日益嚴重,已令不少投資者及遊客望而卻步,環境局對此束手無策,卻去處理相對輕微的膠袋問題,明顯是在轉移視線。對於這樣一項表態式的措施,人們實在難以信服。

再說,當局要想推動少用膠袋,其實還有很多辦法。例如加強宣傳教育,令市民自發減用膠袋;反過來說,當局亦可為不用膠袋的購物者提供獎勵性補貼,鼓勵市民不用膠袋。日前有團體列出數據,指愛爾蘭實施膠袋稅後,表面上購物膠袋用量降低九成,但同期紙袋用量大增,膠垃圾袋銷量飆升十倍,互相抵銷下,膠袋總用量根本沒有減少,證明徵稅並非靈丹妙藥。

昨日又有團體踢爆,當局於二○○五年委託顧問公司進行研究,其報告指香港人多數沒有私家車,有需要使用膠袋,故不建議政府開徵膠袋稅。在此情況下,政府仍然執意徵收膠袋稅,被輿論質疑借環保之名斂財,實在不足為怪。

經驗告訴我們,政府開徵具爭議性的稅項,爭取民眾支持的最佳辦法就是專項專用,確保稅款「取之於民,用之於民」。以加拿大的物業稅為例,便指定用於與業主相關的市政服務,包括警察裝備、消防及防火、救護車、垃圾收集等。按理說,膠袋稅既然打着環保旗幟,其稅項也應該用來推動環保。

令人失望的是,早在提出膠袋稅時,政府便已罔顧民意,決定將所得稅款撥入庫房,當局甚至指出,如果稅收用於推動環保,會令市民產生錯覺,以為付膠袋稅等於支持環保,於是多購膠袋,令膠袋用量不減反增。如此「解釋」,簡直將市民當成傻瓜。

事實上,當局巧立各種名目,為庫房廣開財路,早有先例可尋。一九九五年,政府引入「污水處理服務收費計劃」,所得排污費便全數撥入庫房;在今個年度的財政預算案中,政府將煙草稅大幅提升五成,令庫房每年多收十多億元稅款,但這筆錢也沒有「取之煙民,用之煙民」,稅款激增後,戒煙輔導依舊嚴重不足,其反吸煙成效大打折扣。

民國時期,各地軍閥橫徵暴斂,被譏為「民國萬稅,天下太貧」。今日香港,市民已在經濟衰退中苦苦掙扎,怎堪政府不時巧立名目,婪吸小市民的辛勞所得。長此以往,簡單稅制必將蕩然,取而代之的,就是「香港萬稅,市民太貧」的荒謬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