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2009

醫知健:地貧症服藥除鐵較安全

【本報訊】 地中海貧血症人士需定期輸血保命,惟鐵質沉積卻可能導致心臟衰竭,故患者要兼做除鐵療程。香港大學一項研究發現,現時常用的除鐵針會增加患者感染致命病菌風險,口服除鐵藥則無此弊病,並有助減低心臟病風險。有兒科醫生指,不論患者接受何種除鐵治療,做足正確除鐵程序,是防止細菌感染及鐵沉積的最重要因素。

打針鐵量多易「養」菌

地中海貧血兒童基金董事夏修賢醫生表示,本港約有四百名重型地貧病患者,除非接受骨髓移植,否則患者需終生接受輸血,但輸血會引致鐵質沉積,侵害心臟及肝臟等。港大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副教授陳志峰指,地貧病患者到二十歲時,患心臟衰竭的機會約為三至四成。故患者需接受除鐵治療,最常用是打除鐵針,每晚需注射約十小時。

惟患者仍有半成至一成機會受克雷伯士氏桿菌感染,可引起敗血病、腦神經損傷等,是地貧病患者第二常見的死因。港大早前獲基金會資助研究,發現皮下注射除鐵藥會促進該菌增長。陳志峰解釋,該菌依賴鐵質孳長,皮下注射藥物可「吸」走體內的鐵質,惟因黏附鐵量較多,反為病菌提供生長「原料」。口服藥的原理不同,故無此虞,但傳統口服藥有半成機會令白血球數量下跌,新一代藥物副作用較小,但價錢較昂貴。

新藥減心臟動脈硬度

港大另一項研究亦發現,十九名地貧病患者接受一年新藥療程後,心臟動脈硬度下跌三成,前臂肱動脈擴張幅度增加三倍,與健康人士相近。瑪麗醫院兒童心臟科教授張耀輝指,即使患者未必有機會接受新一代治療,仍應按指示做足除鐵療程,盡量減低併發症風險。

二十多歲的子軒患地貧症,六歲起需每晚打除鐵針,惟仍併發糖尿病及心臟衰竭。他因工作限制未能時常注射足夠藥物,今年四月底他發現左臂及腰部異常紅腫,求醫後證實感染克雷伯士氏桿菌,需即時切除壞死組織,共接受了十一次手術,留院五十多日。子軒指入院後曾改用傳統口服藥,卻令白血球數量下降,院方正助他轉用新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