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6/2009

醫知健:超聲波監察防舌癌轉移

【本報訊】本港每年約有一百三十至一百五十宗舌癌新症,早期患者存活率逾九成,但癌細胞或已悄悄轉移至頸部淋巴,伺機復發,故傳統療法是建議患者切除頸淋巴腺,但當中五至七成個案均屬不必要,且有併發症及死亡風險。最新研究發現密集式超聲波檢查可及早發現隱性淋巴癌細胞,可將復發率降至三成,復發後死亡風險更可降至零。

港大外科學系耳鼻喉科名譽教授袁寶榮表示,舌底或舌側持續出現潰瘍,或有像「飛滋」的腫塊、白斑或紅斑,可能是舌癌徵狀,近半數個案確診時已屬後期。雖早期舌癌接受舌切除手術後,五年存活率逾九成,惟三至四成個案或已有微量癌細胞溜走至頸部,形成隱藏淋巴腺癌細胞,其中九成個案會在二十個月內復發。這些癌細胞引起的淋巴結早期體積極小,單靠人手檢查難以發現,電腦掃描或正電子掃描亦未必可以確診。

頸掃除手術可損神經

因此,醫生一般建議患者接受預防性頸掃除手術,切除全部頸淋巴腺。袁寶榮在九七年發表的研究顯示,只接受定期觀察的舌癌患者有四成七會復發,當中半數人會死亡,接受頸掃除可增加兩成生存機會。然而,頸掃除屬大手術,有三至四成併發症風險,例如肩膊乏力、頸痲痹、神經線受損等,亦有少於百分之一的死亡機會,且五至七成個案屬不必要。

袁寶榮近年聯同多間公立醫院進行研究,結果將於最新一期《頭頸》期刊發表。約七十名早期舌癌患者分別接受頸掃除及密集式超聲波掃描,首年每月一次,翌年每兩月一次。結果發現超聲波組別的復發率只得三成一,因及早發現,全部人皆能康復,與頸掃除組別的死亡率均為零。他指超聲波掃描可發現小至四、五毫米的淋巴結,惟公院頭頸科醫生沒專用超聲波儀器,未必可密集式監察,「期望此方法變成好似為孕婦做超聲波咁普及。」

四十四歲的蔡先生○七年底咬傷舌頭,傷口一直無法愈合,四個月後確診患舌癌,須切除部分舌頭,之後一直接受超聲波檢查,去年九月發現頸部有兩顆分別一厘米及五毫米的惡性淋巴結,接受頸掃除手術後,情況一直穩定。

直擊人類豬流感最新疫情
詳情瀏覽on.cc《奪命流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