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關心集:香港的語言革命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上,曾發生過三次針對英語的「語言革命」。第一次是五十年代初,韓戰爆發,各地開展反「崇美、恐美、親美」運動,講英語被視為「立場不堅定」。加上要向蘇聯老大哥學習,學校紛紛取消英語科,改上俄語。

第二次革命發生於六十年代中後期,文化大革命要打倒帝修反,英語是美帝的語言,理所當然要掃進「歷史的垃圾堆」。當時有句名言,叫做「不學ABC,照樣幹革命」。這次革命持續到七十年代後期,改革開放了,出國留學、定居成為潮流,一時間學英語成風,各學校都加強英語教學,考托福更成了時髦,「二次革命」無疾而終。

豈料九十年代又爆發了第三次「語言革命」,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革命」竟然發生在剛回歸祖國的香港。特區政府愛國心爆棚,要與英國殖民者切割,毅然宣布推行母語教學。可惜,一些不識好歹的家長對鬼話依依不捨,當局只好讓步,允許一百多所中學用英文授課。結果形成標籤效應,凡讀英文學校的被視為精英學生,凡讀中文學校的是劣等學生。以為可以提高中文的地位,到頭來卻令中文受辱。

這次「語言革命」比前兩次殺傷力更大,當年只令學生不懂ABC,香港的革命卻令學生的中、英文水準同時下降,最終為潮語大流行創造了條件。

母語教學成了雞肋,只好微調,但只是將中文中學與英文中學調成英文班與中文班。在人們心目中,英文仍是長子嫡孫,中文仍是二奶生的。不妨從陰謀論的角度分析一下:當年推行母語教學,難道是餘孽們以攻為守,以確保語言殖民化的策略?

其實語言只是一種溝通工具,硬給語言貼上政治標籤,令莘莘學子飽受折騰,實在愚不可及。

關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