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烽火台:春天在哪裡

聽到著名兒歌作家潘振聲逝世,腦海忽然傳來一首小時常唱的歌:「我在馬路邊,檢到一分錢,把它交給警察叔叔手裏邊,叔叔拿着錢,對我把頭點,我高興地說了聲,叔叔再見。」歌名叫《一分錢》,作曲人是潘振聲,填詞也是潘振聲,歌曲曾被幾代國人傳唱,其在內地之火熱程度,香港人應難以想像。或者這樣說,因為這首歌的關係,孩子們一見潘振聲就叫「一分錢爺爺」,一見他太太(回到那年那地,應是「他愛人」才對)就叫「馬路邊奶奶」。

這首歌,年輕人會覺得陌生,年長者會覺得遙遠。在歌曲譜成的六十年代,內地正掀起一場學雷鋒的熱潮,道德潔癖蔓延全國,拾金不昧,錙銖必繳,被視為理所當然,全國人民變成小孩,陷入一場天真狂熱。而在今日看來,小朋友大抵會說,「這不是浪費警力嗎?」「警察叔叔早就發財了。」「啋,道理很簡單──因為那只有一分錢嘛!」彷彿全人類已告別童年,兒歌創作走向末路。

潘振聲的歌其實十分簡單:「小小蠟筆穿花衣,紅黃藍綠多美麗;小朋友們多麼歡喜,畫個圖畫比一比;畫小鳥,飛在藍天裏;畫小草,長在春天裏。」口語化,圖像化,顏色鮮明,角色躍動,因為潘老認為,好兒歌應該運用兒童的語言,不能做作,孩子們需要出自內心喜悅的音調。

當然,一首歌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還須具有令人回味的元素,譬如《一分錢》對世界的無比信心與祝願,《小鴨子》的田園生活。而在今日的經濟寒冬之中,當打工仔面臨裁員噩耗,小股民愁對蟹貨、艇貨之時,如果你識得潘老的另一首經典《春天在哪裏》,也會不自覺地哼唱:「春天在哪裏呀,春天在哪裏?」

林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