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計在於春,對於各位家長而言,新一年的願望當然是希望子女快高長大。然而,子女生得細粒,除了是遺傳基因,更有機會是天生缺乏生長激素,作為家長有時很容易忽視子女患矮小症的風險。想知小朋友有否罹患矮小症,方法很簡單,只需要留意孩子的健康手冊紀錄,並觀察孩子是否按着生長曲線圖增高,一旦懷疑就求助專科醫生,讓矮小的孩子有機會快高長大。

孩子自2歲起,踏入青春期前,每年可以增高逾2至5厘米。若5歲男孩身高少於100厘米,可被診斷為矮小症。

生長發育遲緩

從醫學角度而言,孩子身材矮細,總稱為矮小症,其中大家較熟悉的有侏儒症,醫學上稱為軟骨發育不全症,由遺傳基因疾病引起,導致患者身材短小和骨骼生長不成比例。

兒科專科醫生楊寶琪指出,若孩子的身高相對於同種族丶年齡及性別的健康孩子,高度處於生長曲線圖最矮的3%,便屬於身材矮小。簡單來說,若孩子的高度在100名同齡同性別兒童中,屬於最矮的3個,醫學上可界定為「矮小症」。以成年男女而言,若男性及女性成年身高分別矮於160厘米和150厘米,均屬於矮小症患者。她補充:「人最佳的生長時間是嬰兒期,由出生到1歲可以增高逾25厘米,之後會逐步遞減,從4歲起至發育前每年約增高5厘米,直至青春期,爆發式生長可令身高每年增加6至12厘米。若孩子按着生長曲線圖增高便毋須擔心;相反,則要及早求助醫生,找出病因並對症下藥。」

成因廣泛複雜

矮小症成因可分為病理性及非病理性,前者包括先天性基因異常、染色體異常、遺傳疾病如特納綜合症和普拉德威利綜合症、內分泌失調(如缺乏生長賀爾蒙、缺乏甲狀腺、過多皮質醇、過早發育)、長期慢性疾病(如慢性腎衰竭、血液科疾病、腸道吸收不良、腦創傷、嚴重哮喘),未能吸收維他命D或鈣質導致骨骼發展遲緩、出生少於胎齡(即足月出生的嬰兒身長短於45厘米或體重少於2.5公斤)等,後者則包括家族性身材矮小、體質性青春期發育遲緩及原因不明等。

楊醫生表示,如果家長懷疑孩子患有矮小症,可及早求醫。她說:「我們會先詳細詢問病史、進行體格檢查、並進行X光骨齡檢查,有需要時會抽取血液檢查和染色體檢查,甚或進行腦部磁力共振檢測腦下垂體,了解孩子的身體狀況,方能確定甚麼原因導致其生長發育落後。」

定期監測身高

非病理性患者一般毋須治療,而某些病理性的患者,則可接受注射生長激素治療。楊醫生補充:「由於療程需要每日注射,所以患者或其家人要學習如何在家注射生長激素治療。一般而言,經每天注射生長激素,在一至兩年的治療後,才有顯著效果,而增高效果亦因人而異。當然,注射生長激素治療是針對未完成發育的孩子,皆因要在骨板閉合前,生長激素才能發揮效用。」另外,注射生長激素有機會帶來副作用,包括水腫、關節痛和脊椎側彎等,若本身患有糖尿病或腫瘤的人,就不適宜接受注射生長激素治療。楊醫生提醒,家長可定期為子女度高,若發現子女高度偏離正常水平,建議尋求專科醫生評估,以便對症下藥。

鳴謝:兒科專科醫生楊寶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