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迫症重複動作不自主

發現自己常感到焦慮不安,要不停洗手或重複一些動作來抒發情緒,但過了不久又再感到焦慮……聽來好像是性情古怪所致,但其實有機會是強迫症的警號。患者有機會失去正常生活及工作能力,甚至引發抑鬱,必須盡快求醫接受治療。

根據精神科專科醫生陳葆雯(Kathy)指出,強迫症主要有兩個成因︰一是腦內血清素失調,但醫學界仍未能確定失調的原因。二是遺傳因素,如兄弟姊妹患上此症,便有5%機會患上,如是同卵生的雙胞胎 (Identical Twins)患此症,機率增加至50%,患者一般在中年前病發。

藉強迫行為紓緩

陳醫生續指,強迫症的患者會有強迫思想,他們知道這些想法不符合事實,卻無法控制自己停止思考。例如相信不幸會降臨在自己身上,或認為自己很污糟會導致疾病。其次,這些重複的思想會令他們非常不安,並衍生強迫行為,如怕污糟而不停洗手,嚴重者會洗至紅腫脫皮,又如怕失物而反覆檢查自己的背包及銀包等,次數達每小時5至10次等。部分患者有自己的「Magical Numbers」,如要把事情重複做8次,或一定要所有東西成雙成對。

強迫症的病情反覆,是因為患者難以控制自己,並要依靠重複的強迫行為來減少焦慮不安。陳醫生指這是一種惡性循環︰「如患者在一小時內洗了十多次手,以這種強迫行為來減低不安感,下次可能需要洗更多次才能滿意。若家人或醫生禁止其強迫行為,他可能有激烈的情緒反應。」

勇敢面對焦慮

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和社交受嚴重影響,可能會失去工作能力,兒童或青少年患者不能繼續學業。陳醫生指出當中一些病例︰「如有病人怕污糟,每個月除了要交數千元或以上的水費外,又會完全躲在家中不外出。有一個患症的小朋友看到登革熱的海報,一直擔心自己被蚊叮會死,因而狂用蚊怕水。」病情嚴重者,有可能會引發抑鬱症。

醫治方面,可分為行為及藥物治療。若病人的病情較輕,可考慮接受短期行為認知治療。以一個擔心自己雙手污穢的患者為例,治療初期,醫生會鼓勵他在感到焦慮的首兩至三分鐘不洗手,若有成效,便會延長時間及減少次數。透過正面面對焦慮和緊張情緒,使患者明白到這樣做才可減少焦慮和重複思想的出現,相反逃避只會加重病情。

行為治療要求病人有自願性及良好的自制力。若病人自我控制能力較差,或病情嚴重,便要考慮服用血清素來配合治療。

精神科專科醫生 陳葆雯

Popopo

透過行為治療,令有需要人士直接面對焦慮和緊張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