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灸療法 防治疾病

近日天氣熱到爆炸,人人汗流浹背,原來根據中醫理論,只要善用這酷熱時刻,便可以防病治病。中醫學這套「天灸療法」,於一年最熱和最寒的兩次時段進行,於適當穴位貼上膏藥,便可刺激經絡,調和臟腑,達到「有病醫病,無病強身」的妙處。

天灸療法是中醫傳統的外治法的一種,利用中藥覆蓋穴位對其刺激,使局部皮膚發紅充血,甚至起泡,故又稱「發泡療法」,以激發經絡、溫經散寒、調整氣血和臟腑功能,以達到防治疾病之效。

三伏三九天進行

註冊中醫師陳玉瑜指,天灸療法是結合中醫時間醫學、針灸學和中藥外治的一種療法,需要於三伏天和三九天進行。「俗語有話,熱在『三伏』,是指一年之中氣溫最高、陽氣極旺的時候。按農曆計算,小暑至立秋的31天時間內俗稱為『伏夏』季節,當中有三伏日子,這幾天陰氣受陽氣所逼,藏伏地下,人體腠理疏鬆,經絡氣血流通,有利藥物的滲透和吸收,是溫煦肺經陽氣,驅散內伏寒邪的最佳時機。」而三九天則是由每年冬至日開始,每9天一次,為一年最寒冷的時間,透過辛溫藥物敷貼特定穴位,從而使人體陽氣更加充沛、抗寒能力增強,故「三九天灸」療法有溫陽益氣、健脾補腎、益肺補虛、祛風散寒等功效。

強化呼吸系統

進行治療時,醫師會先查察病人的體質,調整用藥及使用的穴道。陳醫師指,一般來說,天灸膏藥成分有白芥子、細辛、麻黃、甘遂、延胡索、肉桂皮、丁香、冰片等,磨成粉狀,加入薑汁調成膏狀貼於穴位上,每伏貼藥一次,按身體狀況每次貼4至8個穴位,如大椎、定喘、肺俞、天突、足三里、三陰交等穴位;成人可貼1至3小時、小朋友半至1小時即可。貼過後皮膚會有發熱的情況,可按個人皮膚的耐受程度,提前將膏藥除去。

陳醫師指:「天灸療法對於紓緩慢性支氣管炎、反覆感冒、咳嗽、慢性鼻炎、鼻敏感等呼吸系統疾病等尤其有效。除了對整體身體機能的提升,當藥物透過特異腧穴的皮膚,對當處亦有紓緩作用,如貼於位處肩膊的阿是穴,即有紓緩肩膊肌肉緊張的作用。」

天灸療法取穴位置

1. 大椎穴

位處頸部下端,第七頸椎後凹陷處就是大椎穴,主瀉胸中之熱,能改善及調整肺功能的作用。

2. 定喘穴

於大椎穴左右旁開半吋,為定喘穴,有助止咳平喘、通宣理肺。

3. 天突穴

於頸前正中線,胸骨上窩中央的天突穴,對於犯哮喘嚴重的人士有幫助。

4. 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位於外膝之下3吋,脛骨前緣外1吋許,為保健穴,常按可健脾壯胃,提升人體的免疫力、消除疲勞、恢復體力。

5. 三陰交穴

為肝、脾、腎三陰經交會之處,三陰交穴位在小腿內側,足內踝三指寬,踝尖正上方,脛骨邊緣凹陷處,對痛經、失眠等有幫助。

本年 「三伏」 天灸貼藥時間:

初伏:7月18日

中伏:7月28日

末伏:8月7日

本年 「三九」 天灸貼藥時間:

初九:12月22日

二九:12月31日

三九:2013年1月9日

Iv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