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6/2010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路中拾遺:嘔心

我們常常聽人說嘔心嘔心,盡是形容些惡心難看的事,其實以前嘔心不盡是惡心之意,卻跟寫作有關。

古代神童十之有五,長大後都不甚了了,李賀是例外的一個。他小時候已經很聰明,詩寫得很好,長大後才能與日俱增,可惜唯一不相稱便是別人的評價,以及自己的地位。他的才能沒能讓他得到相稱的官位,有志難伸,當了兩、三年閒官,就辭職回去專心寫詩了。

每天清晨他都帶着奴僕,騎馬出外尋找靈感,可惜他太窮了,衣衫襤褸,馬瘦如狗,吃都吃不飽,歸途也總要向酒寮賒一壺酒喝,可他每晚憔悴枯槁回來,母親一看到他的錦囊裏有很多詩句與靈感紙條,就會憂心哭喊說,你這孩子哪裏是寫詩呢?你是把自己的心都要嘔出來了。

這句「是兒要嘔出心乃已耳」,就是一位疼錫自己兒子太醉心文學、怕其終於心力交瘁的母親的擔憂。天才橫溢的李賀,也真的只在這世界活到27歲便溘然長逝。

大概寫作也可以跟演員一樣,有兩種基本類型可分的吧。李賀是本色演員,只懂以直覺加上天賦讓才能傾瀉而出,把自身投擲出去,以經歷與傷口換回文學上的閃爍成就;另一種呢,可說比較聰明或者滑頭,因為他們大多是理論派作家,懂得以方法演技模擬分身,以技巧與想像力補足親身經驗之不足,雖然成就或未及本色型作家,但至少在世時活得順遂安寧。

對於嘔心瀝血燃燒自身來成就閃亮章句的作家,我們好應該以心比心,用心回應,才不枉他們白嘔一場。

王貽興